对于广大甲亢患者来说,甲巯咪唑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药物,很多患者都需要常年服用,市民吴女士就是如此。可是最近7、8个月来,吴女士跑遍芜湖大小医院、药店,却难买到这种药,这给吴女士一家带来很大困扰。
(本报昨日热线版报道)
笔者认为,甲巯咪唑一药难求,缘于利益考量。由于价格低、利润微,从药企到药商、药店、药剂师,在少利、微利的情况下,谁还会有生产和大面积推广的积极性?再往深里看,药品招标“唯价低者得”,在压降药价水分的同时,也压得低价药难有生存的喘息空间。
救活低价药,行政干预、调动药企积极性是一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还得解决药品的“出口”问题。如何让医生更加乐意为低价药开处方,尽管国家八部委也出台了“低价药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引导医务人员尽量用价廉质优的药品,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仿制药不用原研药”等规定,但医生既是“道德人”也是“经济人”,在“创收指标”的压力下、利润“提成”的驱使下,单靠引导鼓励、绩效考核,怎能遏制住他们的逐利冲动?从这个角度来讲,让低价药重回药柜,不能仅凭“良心”开方,更得用完善的监管体系、有效的问责机制来保障。
药价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低价药“重出江湖”有了政策路线图,还得拿出具体的推进时间表,而这必须纳入到医疗改革的全局通盘考虑中。最根本的,是发挥好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力的积极性,通过持之以恒地加大公共财政“兜底”民生医疗的力度,真正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的最佳平衡点。
徐剑锋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芜湖分行了解到,第二届“工商银行杯”自助业务大赛在全市范围内拉开帷幕。大赛旨在普及金融知识,推广安全便捷的自助业务。去年首届...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