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央视纪录片频道为了筹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II),开始选择素材和拍摄地点,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向总导演程晓卿推荐了芜湖。因为刘文是芜湖人,对家乡的美食有相当的了解,当然,也是因为他心中浓浓的家乡情结。
大约3个月后,《舌尖》II的前期主创人员丁正一行3人来到芜湖,开始收集和选择创作素材。创作组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通过私人关系,在芜湖打探、品尝各种美食。
创作组先是在市区走进有特色的饭店特别是老字号,有选择地品尝各种特色美食,每一家都是不打招呼,不惊动老板。在耿福兴品尝了虾籽面之后,丁正说,他走过许多地方,品尝过的美食也很多,虾籽面还是第一次,他连称“这个很独特”。
之后,创作组又去了无为,对无为板鸭进行了采访,又去了南陵奎湖,详细收集了奎湖漂鱼的烧制过程。据为创作组充当向导的热心人士刁先生介绍,可能是创作主题的需要,创作组当时寻找的对象主要是农家。
经过一个星期的收集,创作组最后开会,形成了以下最初的创作思路:芜湖是一座滨江城市,水域遍布,芜湖因水而生。因为水,造就了芜湖美食的食材以水产品为主,水里有鱼有虾,水面有鸭子。这样的食材诞生了芜湖美食虾籽面、红鸭子白鸭子和奎湖漂鱼。回到北京后,根据总体拍摄和创作要求,总导演选中了虾籽面,红鸭子白鸭子和奎湖漂鱼落选。但是,红鸭子白鸭子入选了后来的纪录片《一城一味》。
陶辛水韵成为外景拍摄地
去年7月,分组导演胡博率摄制组一行4人再次来到芜湖,拍摄虾籽面的制作过程。
为了拍摄虾的捕捞和虾籽取出的场景,摄制组需要选择一片较大的水域。热心人士刁先生推荐了奎湖和陶辛。因为当时陶辛正好荷花盛开,画面很漂亮,被摄制组一眼看中。
此次拍摄,耿福兴总经理高述红全程陪同。她回忆说,摄制组人员很年轻,也非常敬业。当时正是芜湖最热的季节,摄制组为了拍摄陶辛水韵的日出,当晚住在一个小旅馆里,第二天凌晨4点就在水边架起了摄像机。水边的蚊子太多,几乎要把人吃掉,拍完这个镜头之后,每个人都被叮了很多红疱,让摄制组人员感叹江南的蚊子确实厉害。
开始“抢着上”,后来“不肯上”
高述红回忆,拍摄虾籽的取出、揉制和烘干的过程,需要一位年纪较大的村民现场演示。大家都知道要上中央电视台,开始抢着要上。在自告奋勇者当中,导演选中了一位老人。其中有一个镜头是用炉火烘干虾籽这一场景,操作者需要站在锅边用手翻动虾籽。结果拍了一遍通不过,两遍也通不过,三遍四遍还是通不过。此时烘虾籽的老人汗如雨下,累得快支撑不住了。看到要求这么高,当个演员这么辛苦,其他没人敢上了。最后还是原来的老人坚持完成了这个镜头。
拍摄虾籽面的制作过程,地点当然在耿福兴大酒店内,其中有一个镜头是虾籽面传人刘扣锁坐在桌边用筷子挑起碗里的虾籽面。可惜,这个镜头后来没选上。导演胡博说,受时长限制,被压缩掉了。
记者 夏云来
新闻推荐
4月18日,是芜湖市一年一度的传统“购物节”。作为城市规划的商业新中心,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二环路商圈同样不甘寂寞,推出了不少活动和促销,吸引市民的目光。 &nb...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