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
有律师帮助 调解纠纷容易多了
据白马街道办事处司法所长吴全介绍,以往该街道居民发生矛盾纠纷后,时常会找到街道或村委会方面协调解决。其间,由于街道或村委会工作人员均为非法律人士,在一些矛盾纠纷的协调处理中,一些居民对他们的调解结果持怀疑态度或者干脆不接受。
“但有了律师后,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吴全说,律师作为法律人士,且以第三方的身份出场,在调解居民间的矛盾纠纷时,律师本人及其调解结果都易被居民信任和接受,加上律师调解居民间的矛盾纠纷是免费的,更拉近了他们和居民们之间的距离。
记者在白马街道印制的一份宣传指南上看到,安徽国伦律师事务所和该街道“结对共建”后,该街道下辖各村(或社区)均对应有两名律师,律师名字后面也均留下了个人手机号码。
吴全说,白马街道有律师帮忙调解矛盾纠纷后,居民间和谐了不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再无居民“闹到”街道的情况了。“因为他们遇到问题后,可以直接打电话向律师咨询,律师会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要么协调解决,要么走诉讼渠道解决等”。
村民:
真心感谢律师免费为自己讨赔偿
“真的很感谢律师,要不是他们,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到赔偿。”谈及“律师进村居”后的影响,白马街道新山村村民陶宗华深有感触。
陶宗华是一名修理工。2013年11月26日,他在建筑工地吊篮上开展维修作业时,右手不慎被轧断三根手指。事发后,陶宗华被送往医院接受救治,花费了一万多元的医疗费。工地老板在帮其将医疗费垫付后表示,陶宗华受伤和其个人操作不慎有很大关联,故只愿意承担部分责任。
“我的伤情后来被鉴定为八级伤残,在和老板谈赔偿时,对方就是不愿意多出钱。”陶宗华说,自己与工地老板协商多次后,对方只愿意最高赔偿他4万元钱。无奈之下,他拨通了一名律师的电话,“对方态度挺好的,为我的事跑了好几趟,没收我一分钱”。在这位律师的帮助和协调下,工地老板最终赔偿给他7万元钱,且他没多久便拿到了这笔钱。
律师:
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机制
戴林是安徽国伦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也是为白马街道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或援助服务的律师之一。15日上午,按照他在白马街道留下的手机号码,记者拨打过去,很快便得到了回应,接电话的正是戴林本人。他说,自己是牵头安徽国伦律师事务所和白马街道“结对共建”的一员,二者成功“结对共建”,是在省司法厅、芜湖市司法局等部门的牵头下促成的。
“和街道建立联系时,我们就思考,如何让这种合作不流于形式。”戴林说, 一条横幅,一排桌子,几个凳子,再加上几块竖起的展板和几位律师,这种“送法进社区、街道或村居”的形式,并不鲜见。不过,这种送法形式通常只会开展一定的时间,错过这段时间,也就意味着,想要接受法律咨询的人便也错过了这个机会。
戴林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们思考过,留下个人手机号码,是他们觉得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这种情况下,居民们可在事后还能与他们保持联系,这种变化虽小,但却颇有成效。因为有了律师的手机号码,居民们可以很方便地与律师取得联系,咨询法律方面的问题或者寻求法律援助。在为居民们化解了矛盾纠纷的同时,一方面体现了作为律师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对自身有着促进作用。
“通过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我们的律师队伍。”戴林说,此外,由于村民们和他们联系多了,在逐渐熟悉的同时也更加信任了,于是便出现了一种现象,即有些居民在需要请律师帮忙打官司时,首先便想到委托他们家的律师代理案件。
记者 饶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在五四运动95周年来临之际,芜湖团市委开展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老照片征集活动。小小的照片不仅定格了青春的记忆,更传递了奋斗的美丽。请带...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