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0月,北京天安门前,他们留下了这张合影;1996年5月,芜湖中茗大厦,原班人马再度聚首。时隔30年的两张老照片,被82岁的方平老人保存得完好无缺。
黑白照片的左上角,是当时仅30来岁的方平,和他同排站着的有几位是同事,都是当时芜湖焦裕禄中学的教师,其余站着或蹲着的都是该校的学生。1966年,方平调到芜湖六中工作,同年该校改名为芜湖焦裕禄中学,当年10月底,在方平的带领下,该校30名师生赴京参观,在天安门前拍下了这张合影(图1)。
“我们在北京待了十多天,去参观了很多景点。”对于50年前的往事,方平的印象有些模糊,但他却可以清楚地喊出照片中学生的名字。“当时我教的是政治和语文,这些都是我的学生。”章健秋,是方平提及最多的名字,因为前些年他还来看望过方平,而1996年的聚会,正是他一手组织起来的。
“那时芜湖有个中茗大厦,那儿的场子大,我们吃完中饭后,还一起跳舞唱歌。”方平回忆,再见面时,不得不感慨时间的飞逝,一转眼30年过去了,这些印象中的“孩子们”已个个青春不再,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也步入年老(图2)。“可这帮人还是很活跃,会唱会跳,在一起谈谈生活、家庭和工作,非常开心。”方平说,当时这些学生虽然大多都在芜湖工作,但能再凑到一起,十分不易。
如今,近20年又过去了,照片中也有一些人已成“故人”。“这是我同事,前些年已经过世了。”方平指着身边坐着的那位白发老人低声地说,“如今再想一聚,恐怕也难了”。这时,方平又想起了学生章健秋,“前些年,还常打电话问我身体好不,也来我家看望,可近几年都没了联系。”方平说,如今他已82岁 ,这些学生大概都有六七十岁的年纪了,身体是否好、生活是否如意,他心里一直很惦念。
“我教课的时间也不长,几年后就离开了学校。”方平说,尽管如此,可如今在路上还是会碰到很多人喊他“方老师”“方校长”。前些日子,方平去江边买刀鱼,在路边等了很久都没打到车,这时他看见一个中年女子在他身旁站了许久,等终于拦下了一辆出租车后,她却扶着方平进了车,还叮嘱司机要照顾好老人家。“这是您父亲啊?”司机问道,女子却转头看着方平笑着说,“方老师,我是您的学生哦”。“我想不起来是谁了,但还是很高兴。”方平说,不论岁月如何洗刷,师生情一辈子都不会褪色。
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美好的青春。每当想起那些闪亮的日子你的脑海中是否会闪现曾经的同学、好友或当年的老师,是否会想起那时的笑靥如花或泪如雨下,是否会想起那些年轻时光里的辉煌或挫折?本报特开辟“晒晒我的青春”栏目,如果你有与老同学、老朋友的合影,如果你想讲述照片背后你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或校园生活,即日起,可以与本报热线0553—3838110联系,本报记者愿意听您讲述照片背后的同窗之谊、青春故事,并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
记者 康丽 (图片由方平提供)
新闻推荐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自动语音的女声重复着,说一遍,琼芳的心里就像压住了一块石头,渐渐地,她的心里被冷硬的石头填满了。她恨恨地关掉手机,但随即,又打开了。琼芳探头看看...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