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子,耳虽不聪但眼却很“尖”,书刊报纸等读物但凡有什么错字、用词不当、不合语法之处都很难“逃脱”他的法眼。这位爱好读书、喜欢与文字“较真”的老人也因为他对文字的“痴迷”,成了晚报的良师益友。
日前,记者来到了张敦恭老人位于杨家巷小区的家里,老人今年已74岁,耳朵不是很灵光,与他交谈不得不提高音量。他的家虽不富丽,但客厅里堆放的几处书报却彰显着主人“爱文”的雅趣。谈话中得知,老人原是芜湖师范学校的数学老师,2000年退休。退休后的张老用老伴的话说就是位“老宅男”,一天到晚出门不多,大都“窝”在家里看书报(如图)。与记者聊天时,一本章士钊养女章含之的回忆录《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就放在桌子上。平时,文学类、历史类的书籍都是老人的“最爱”,“我的很多书都让我外孙拿走了,现在剩下不多了,一本线装的《左传》我还时常翻翻。”他说。
张敦恭老人看书报可不是光看而已,若有什么文字不妥之处,老人都要给它“记一账”的。“就拿你们晚报来说吧,有一次,一篇文章提到芜湖方言里的‘六\’不读‘六\’,这样表达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第二个‘六\’字应该用拼音比较好。这句话应该这样表达:芜湖方言里的‘六\’不读‘liu’。”老人说。记者看到,老人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了不少书报里的他认为有问题的例句。最近,他又对各类报道中“其”字的用法产生了质疑,本子中记录了好几页的例句,“一篇报道中说:\‘将某女子接回家,让其化险为夷。’\‘其’字可以代替\‘她’,但是不是现在的文章都太喜欢用\‘其’字了,用\‘她’不是更亲切吗?”老人说道。
老人不仅爱“挑错”,对一些语言现象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白”字就是仄声的入声字,“现在用普通话读起来就没有古代的那个韵味啦,真的很可惜”。采访过程中,像这样的语言问题老人谈起来滔滔不绝,很多都是天天与文字打交道的记者从未注意的。
因为喜爱阅读,张敦恭老人也是晚报的忠实读者,从晚报创刊起就一直关注。过去在单位时,只要没事他就翻翻当天的晚报,退休后他又自己订阅,多年间从未间断。老人对记者说:“我一直希望晚报越办越好,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好伴侣\’,我也经常对报纸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希望我们共同进步。”
老人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他对文字“斤斤计较”,让他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和语言表达,也让他的退休生活充满了乐趣。
记者 杨唯伟 文 吴安亚 摄
新闻推荐
5月5日,《人民日报》发文批评国内部分银行网点拒收小额存款,强制要求2万元以下存取款只能去自助设备上办理,是嫌贫爱富、变相歧视的表现。那么芜湖市银行网点是否存在这种...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