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辛圩筑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是芜湖东南的陶辛、易太、政和、行春四大官圩中质量最考究和最有特色的一个。它的坝身宽五六丈、高一丈多、长1300余里,呈梯形,坝基十分宽厚;坝外有缓坡,堤上种杨柳,堤下种芦苇,起着加固堤防的作用;坝内面积约81.8平方公里,有良田3028.66公顷,以100亩为一方格,四周有小沟环绕,每四方为一区间,四周有大沟为界,水面达18200亩。圩内自然村落依田傍水,星罗棋布,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处处荷花恣意绽放,时时鹭鸟尽情漫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未遭受过旱涝灾害的陶辛人,常自豪地说陶辛是“铁圩”,是聚宝盆,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曾为历史上的“四大米市”之首芜湖的发展助有一臂之力。
说起陶辛圩,在当地百姓中有这样的传说:北宋年间,陶渊明的后裔——人称“活鲁班”的陶木匠,秉承先志“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江西山区举家迁居到这片水泽丰饶的土地。陶木匠不但有一手好木匠活,还深懂天文地理。初来时,有人家建房子上栋梁遇到难题了,他就不请自到,热情相助,并对房屋建造的地理位置、方位朝向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久而久之,陶木匠会看风水、会建房子远近闻名。陶木匠乐于助人,只要有人请帮忙,他就欣然前往,从不推脱,深受百姓敬重。
陶辛圩原是青弋江下游的一片滩涂泽地,十年九涝,每逢梅雨季节,洪水泛滥,村民饱受困扰。陶木匠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徒步视察了周边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理地貌,又自备干粮到数十里外的万春圩考察圩堤构造。回来后,他精心构图,几易其稿,力求符合本地水域和地理特征,力争构建一处堤防坚固、水系发达、适宜人居的家园。图纸敲定后,他立即率领群众兴修圩堤、开挖水渠,终于建成了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工程。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古圩建成后,陶木匠就消失了,人们四处打探也难觅踪影。村民自发地划着木舟在他率众开凿的沟渠里寻找,却如入“迷宫”身陷“八卦阵”,每每见到前面须发皆白的陶木匠“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身影,待到近前却又不见了。
有人记得圩口刚完工时曾见到陶木匠最后一面:发落齿摇,面目苍老。人们猜测,陶木匠是不想让乡亲们见到他憔悴衰老的面容,所以隐居起来了。人们知道,陶木匠为了兴修水利呕心沥血、劳神焦思,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为了纪念这位为百姓辛劳一生无私奉献的陶木匠,人们就把这座圩口命名为“陶辛”了。
□盛学金
新闻推荐
“办公室里放上一盆肉肉,粉嘟嘟的,好萌啊,还能防辐射!”记者发现,近来很多芜湖的年轻人都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晒自己养的“肉肉”,他们说的“肉肉”可不是什么大荤,而是当下在...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