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问政”是一个热词。之所以热,是各地政府都在纷纷行动,绞尽脑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开问政活动,其中尤以网络问政最为普遍。笔者不会说网络问政这一形式不好,却敢说这一形式更像只是一种形式,因为问政一旦没有面对面的交流甚至交锋,就是“空中传递”,既难以揭示问题内核,也不利于矛盾的切实解决。
公开问政的根本目的是扩大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促进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密切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让政府职权行使于阳光之下。这种形式对于敬业爱岗、能力超群的干部来说,是充分展示自我的绝佳机会,可以助力于仕途发展。但是对于缺少真才实学、擅长混日子的人来说,每一次公开问政对于他们都将是一次难堪甚至残忍的折磨。
当然,公开问政毕竟是在广庭暴众之下进行,只要不是预先导演好了的,有时就难免刺刀见红,非同儿戏,所以主办方往往都会十分重视。为了取得至少是表面上看去比较好的现场效果,他们都要煞费苦心,提前排练,把公开问政当作重要的表演看待。从提问人员的安排,到标准答复的拟定,可谓是丝丝相连、环环入扣,于是,一项原本应该十分严肃的公开问政活动,就会变成一场上下合欢的演出了。而这样做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一个真正想通过公开问政改善与群众之间关系、提升自身行政能力的政府,都会虚心向群众敞开自己真实的一面,不怕献丑,也不怕刁难。中国既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训言,也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规劝,真枪实弹的公开问政是可以锻炼干部队伍的。第一次可能会出丑,第二次就会避免。如果整个过程连细节都要精心安排,这就连街头的普通叫卖都不如了,就是哗众取宠欺弄公众。
最近,华商报推出名为“陕西商南官员问政现场被免职,捂脸痛哭”的报道甚是惹眼,细读之后觉得该县的“广场问政”很是带点真格的味道。其中一个细节颇值玩味,即由原先参会群众代表举牌评议表示满意与否,改为后来用记分器打分评议,以避免代表不想得罪人而违心举牌。还有一个更加值得重视的细节,就是在广场问政过程中配合播放暗访组的相关视屏作为参考。这一招对于想蒙混过关的人来说,真的非常要命。至于被现场免去职务的官员,并非单纯是因为工作不力,而是其违纪设立小金库,理当惩处,而在这种场合里宣读县委处分决定,无疑大大增强了“杀一儆百”的威慑力。
商南县“广场问政”是公开问政诸多形式中的一种,由于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没有明显的“表演”成分,所以,所在城市已决定将其做法在全市推广。公开问政作为行政的辅助措施,利是远大于弊的。要把这一活动真正做实,让群众既喜闻乐见又踊跃参与,举办方一定要放下包袱。推进公开问政常态化,甚至使其制度化,可以提升效能建设,监督干部勤勉履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商南县广场问政叫好,是他们大胆地将这项活动植入群众之中,成功地去“表演”化,表现出了并不多见的行政勇气。
新闻推荐
傍晚,在芜湖二桥主桥墩施工平台上忙碌了一天的工人黄宜春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洗一个热水澡,“这里对我们工人最好了,兄弟们在工地忙了一天,回来有24...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