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响了一个多礼拜,高考来临时终于安静了下来。其实,这两天,电话不响才是让我最安心的,那就说明大家在送考路上都比较顺利,没遇上太大的麻烦事儿。
本报“爱心送考”是5月底启动的,说是6月3日截止报名,可这几天来电仍非常多。十天不到的时间里,记者的手机中已留下了一百多个通话记录,从考生到家长,从私家车主到爱心车队,不论是寻求帮助或施以援手,他们对送考都抱有很大的期望。每次接到电话,登记姓名、住址、考点、联系方式,为考生与车主安排就近对接,一直到考前最后一天,才确定下21个“送考对子”。
车主崔先生家住东部星城,孩子今年参加高考,考场在十二中,几天前崔先生打来电话,说愿意捎带顺路的考生,我便安排了同住东部星城的张永谚与其对接,当听闻张的考场在萃文中学时,崔先生也二话没说“接了单”,同时送两位考生,奔赴两个考场;严先生在银湖创业街做生意,他接送的考生家住望江苑,当得知自己中午不能接考生回家时,考前那一天,他跑到南瑞附近四处找宾馆,想方便考生中午休息,最后无功而返,心里十分内疚;朱先生家住芜湖一中新校区附近,他本想接送一名考点在此附近的考生,但听闻卜家店有位女孩考场在城南,他一口答应要帮忙接送,即便绕上很远的路……
或许,每位车主参与送考,都克服了或大或小的困难,每位考生和家长也给予了车主莫大的信任。希望考生们能记住,在这关键时刻陌生人给予的帮助,也但愿车主们也能收获一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好。 记者 康丽
□记者手记
新闻推荐
1958年5月的《人民日报》上,相继刊登了两篇关于全国农具展览会的长篇报道。报道中相继提到了芜湖生产制造的第一辆三轮汽车。其中在《智慧的海洋》报道中,记者写道:各地工...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