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当年在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中担任摄影的张艺谋如今早已成为电影导演中的“大佬”。近年来,不仅演员徐峥、邓超纷纷当起了导演,连韩寒、郭敬明这样的文字工作者也都加入电影导演的行列。如果说张艺谋、徐峥、邓超还都属于电影界的“业内人士”,可韩寒和郭敬明当导演就纯属跨界,难道电影导演的“就业门槛”真的越来越低了吗?
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刚刚上映,首日票房达7千多万元,超过张艺谋新片《归来》首日票房两倍多。而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短短两年中就连拍三部,票房不俗,其中正在上映的《小时代3》首日票房突破1亿元!当然不能仅凭票房收入就给导演们的水平重新排序。但两位年轻的“作家导演”恐怕也不是浪得虚名,高票房足以证明市场对他们导演水平的认可。
谈及市场营销,如今人们常常提到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笔者以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平等、人性化、低门槛的精神。互联网时代是消费者主权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市场营销,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去掌握谁是自己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然后把最大限度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要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最近各类媒体上经常听到针对郭敬明的骂声,主要是批评其作品肤浅、低俗、拜金,用其“老对手”韩寒几年前的评价,就是向受众“灌输的是很贱的价值观”。笔者没有看过郭敬明的小说,也没有完整看过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小时代》系列电影,但我却愿意看到他的小说和电影有人吐槽、有人追捧的状况。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一部作品有人吐槽就查禁,有些瑕疵就批判,恐怕国人的文化生活只能回到当年八个样板戏的单调时代。
有人说郭敬明的电影是所谓粉丝电影,他自己却称“定位为青少年电影更为准确”。的确,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已经少有从一而终的粉丝,更多是喜新厌旧的受众。昨天还是《新民晚报》的忠实订户,今天可能就号称《澎湃新闻》的铁杆拥趸。别把粉丝当阿斗,别以为所谓脑残粉都真的脑残,一部电影单靠粉丝脑残般的力挺,怎么可能获得几亿元的票房收入?
郭敬明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的电影上映时,他经常买票到电影院观看,“听观众在哪里会笑,在哪里会哭,对哪个点的反应最快、最直接”。同时他也很注意收集网络数据,他说:“我会关心我电影的相关搜索量,还有各个网站的点击排行。也会购买一些普通数据,每周都会整理、对比。”这些数据分析整理之后,他会及时消化吸收到下一步作品创作中去。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体现了小郭同志消费者至上的互联网思维。
韩寒曾经这样挖苦郭敬明:“我觉得他就是给那些地级市、县级市或城乡接合部的人看的。”其实,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中国电影,应该更加开放、包容,中国电影急需进一步分类化、多元化。既要有小朋友爱看的《喜羊羊》,也要有年轻人爱看的《失恋33天》;既要有看一遍未必看得懂的《黄土地》,也要有不动脑子只求哈哈一乐的《泰囧》;既要有走进影院就准备受教育、受鼓舞的《焦裕禄》,也要有走进影院只想多看美女帅哥珠光宝气的《小时代》。
骂郭敬明的人不妨消消气,不妨用互联网思维去观察郭敬明现象,不妨学一学郭敬明现象中体现出的互联网思维。
凡夫(芜湖资深媒体人)
新闻推荐
东郊路很长。从18岁到42岁,我足足走了24年也没能走出它的视线。那时候,东郊路是我出行时通向外界的必经之路。每天,我走在东郊路上,在早点摊上吃早点,在菜市场里买菜,在美发店...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