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6月,芜湖公交“刘卫娣”线路(7路)开通两周年。
两年来,以7路车为代表的芜湖公交用优质服务温暖了百万江城人民,越来越多的驾驶员在这里闪光。芜湖公交的“刘卫娣精神”得以从此条线路为起点,不断继承,发扬光大。
本系列报道首次将镜头对准该线路上最普通的一线驾驶员,挖掘公交车上发生的感人故事,描绘他们方向盘上的人生和与乘客之间的情谊,展现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最普通劳动者的凡人壮举。
三姐是个公交车驾驶员,个子不高,嗓门不大,与她擦身而过都会浑然不觉。
三十年寒来暑往,车窗外的风景随着城市发展发生巨变;三十年日月如梭,许多当年的乘客已经两鬓斑白,依然感慨,她的车是温暖的港湾。
时间像沙漏,无时无刻不在流逝,但这颗牵挂乘客的心却从未改变。她就是刘卫娣,公交7路的路队长。相比她的名字,因为在家排行老三,熟悉她的老乘客、同事们更爱称她为“三姐”。江城的“刘三姐”虽然没有嘹亮的歌喉,却用自己对公交事业质朴的爱,谱写了一支支为人民服务的赞歌。
家风传递 小姑娘要驾驭大公交
刘卫娣的母亲査秀英,是芜湖公交的一名售票员,在上世纪70年代,是一位省劳模。坚守在繁忙的岗位,查妈妈只得含泪将6个女儿丢在家里,晚上下班回家,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洗衣、做饭,为孩子缝补衣服,直到深夜。
査妈妈习惯了披星戴月的日子,姐妹几个常常跑到马路边给母亲送饭。看着母亲在车上微笑着面对乘客,看着驾驶员专注地看着远方,从那时起,刘卫娣就对公交产生了一份美丽的向往。
1980年,16岁的刘卫娣成为公交售票员;1984年,刘卫娣从市公交汽车驾训队毕业后,正式成为一名驾驶员。临上班前,母亲就叮嘱她,不迟到,不早退,和乘客要多交流多沟通。刘卫娣牢记着,并在工作上一直努力认真着。
那时的刘卫娣扎着两根小辫,在为数不多的女驾驶员中格外抢眼。同年,她进入7路车队,230车,成为她日后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伙伴。
在当时,芜湖公交的车况要差很多,在路上抛锚更是经常的事。“一没有移动电话,二没有GPS定位,车子抛锚要么靠自己,要么发动乘客一起推到修理站。”
因此,刘卫娣每天都会利用下班时间去汽修站看师傅修车,常常会忘记时间。最后,还要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回家。
这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开始了和母亲一样起早摸黑的生活——4点多就要出门,直到7、8点钟下班。如果修车就要到9、10点钟,一天差不多十五六个小时在工作上,回到家的事情仅剩下倒头睡觉。
这并不是心血来潮。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刘卫娣在此后职业生涯的30年,她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更没有一天迟到早退。恰恰相反,她总是比别人来得更早,检查车况,预热车辆;走得更晚,打扫车厢,清洗车身。
冬暖夏凉 公交车也能舒适如家
如果说,起早贪黑是那个时代,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基本特征。那么,刘卫娣对车厢进行“家庭式装修”的创举,则让她所驾驶的7路公交车上的乘客们至今难忘。
7路车的终点站是弋矶山医院,乘客中有很多是到医院看病的病人,经常有人晕车、呕吐。为了保持车厢内清洁卫生,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每趟车跑下来刘卫娣都不顾劳累,坚持清扫车厢,不管是地板还是车窗,都是一尘不染。
为了给乘客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乘车环境,刘卫娣成为第一个在芜湖公交车里放置垃圾桶的驾驶员;随着季节的变换,她又自己掏钱买来装饰品,让车厢鲜花环绕,绿叶成荫。
上世纪90年代初,芜湖公交还没有空调车。夏天,她的车总是早早地装上窗帘,挂上一把把小扇子,备好一盆清水,为乘客遮阳纳凉;严冬,她给冰冷的金属扶手缝上绒布,既美观又温暖。
那是20年前的冬日,当红彤彤的绒布像阳光一样照亮了车厢,乘客议论开了:“真贴心啊,怎么弄上去的?”“呀,你看,真不简单,这都是一针针缝上去的……”
是的,这些温暖乘客的绒布扶手,正是刘卫娣靠着每天工作的零碎闲暇时间手工完成的。一个车厢差不多有30个扶手杆,她必须昂着头,花上半个月,缝上差不多4千针!
乐于助人 没有脾气的友善大姐
刘卫娣似乎没发过脾气。同她说话,你都会不自觉地放低音调。多年来跟乘客打交道,刘卫娣只有一个字,就是柔。
看到老人上车困难,就离开座位过来拉一把;看到有人东西带得多,就帮忙拎上车;看到孕妇,就帮她找到座位后才启动汽车。
去医院看病的乘客,偶尔会遭遇忘带钱或是没带够钱的情况,一般如50、100元这样的金额,刘卫娣都会借给他们。
面对上车投游戏币、纽扣来恶作剧的孩子,她会温柔地责备:“你们在搞什么呀,老师要知道看你们怎么办?下一次要注意,不能这样哦!”
在服务时光有热心还不够,还要细心。一次,一位老人拖着布鞋上了车,刘卫娣一抬眼就发现了,她离开司机座位,立即帮老人找好座位,蹲下身帮老人穿好布鞋。然后才放心回去开车,这样她就不担心老人在车上摔跤了。
正因为刘卫娣的细心与周到服务,很多乘客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位总是一脸微笑的大姐。刘卫娣感冒了,素不相识的乘客从包里掏出自己的药送给她;刘卫娣没带伞,乘客争着借伞给她用……去年,甚至还有一位老乘客在高温下的站台等了一个多小时,就为了将自己的书画作品亲手送给她。
除了十米车厢,刘卫娣的爱心还播撒到了十里甚至百里之外。多年来,刘卫娣积极参与“春蕾计划”,在家境并不宽裕的条件下,自2004年以来共捐助了10位失学女童。
方向盘上 留着无法割舍的情怀
在很多乘客的记忆里,7路车整个80分钟一个来回的路程,刘卫娣从没踩过一个急刹。同时,因为合理地使用空调和中速行车,每个月她的车都会节气200到300立方米,这样的成绩在同一条行车线路上,一直是第一名。此外,刘卫娣还会换马达、换电瓶等,遇到小毛病自己就能及时修理。她驾驶的车辆,除了正常保养,从没去过维修站。
从事公交车驾驶员的近30年里,今年50岁的刘卫娣先后获得了全国公交系统先进个人、安徽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等一系列的荣誉。在她的感染和带动下,7路线始终保持着公司优胜线路的荣誉,2012年被芜湖公交集团推选为首条以刘卫娣命名的“刘卫娣线路”。她的车组也于当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去年12月的一天上午,公交集团的负责人说:“三姐,下个月,你就不要开车了,专职做队长吧。”刘卫娣当时没有说话,到了晚上,竟然在家偷偷抹起了眼泪——公交车早已成为她心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就像我的一个伙伴,像我的家庭成员。”
再回首,刘卫娣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不胜枚举:刘卫娣的公公婆婆住在江苏,因为工作太忙,这么多年,她只在结婚时去过一次;女儿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一直不认识孩子的母亲;一年下来,一家三口一起吃饭的次数几乎屈指可数。女儿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人家还能跟老妈一起逛街,我连您烧的饭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对此,刘卫娣也会自责,至今,她一直没变的“招数”就是轻抚着女儿的肩膀,笑呵呵地说,“等妈退休”。
“谁不愿陪在家人身边呢?可我身后,有许许多多等待回家的人,在车上,我的身份就只能是驾驶员呀……”刘卫娣笑着说。
记者 王世宁 实习生 倪磊 潘海燕 文 记者 赵亚玲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暑假来了,很多家长由于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业和生活,一些孩子在暑期内便成了“留守儿童”。近日,凤鸣湖社区为家长分忧,在社区内开设“爱心课堂”暑...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