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让社会化养老成为一种趋势。两年前,芜湖曾出台旨在帮扶特殊群体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15年,80%以上的城镇社区均要建立日间照料中心。所谓“日间照料中心”,是专门为60岁以上老人尤其那些空巢老人们所建的“家”,在坊间亦被亲切地称为“托老所”。
8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澛港街道的“幸福夕阳馆日间照料中心”,探寻“托老所”建设、营运的特点,以及老人们的接受程度。
养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
“幸福夕阳馆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建筑面积有600平方米的“托老所”,场所由政府提供,设备由政府投资。而管理和运营,由民营力量负责。
“托老所”里,有男女休息室、棋牌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还有康健室、餐厅、医务室以及洗澡间等,能同时容纳200多位老人在里面活动。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养老服务,采用的是专业化手段。比如医疗,每周都会有持证医师前来为老人检查身体;比如娱乐,每周会邀请专业技师,来教授老人们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另外,还配置了多功能的锻炼器材、钢琴等娱乐设施。“可以说,在日间照料中心,吃喝玩乐学的项目都有,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既然是“托老所”,怎么实现“托”的作用呢?据中心负责人介绍,只要是年满60周岁,生活能自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均可入托。老人与家属提交申请后,提供健康体检报告,然后认定、签约。由于是社会化营运,入托的老人须缴纳一定的费用,一个季度是200元,相当于每天只要2元多。对于生活困难的“三无”老人,入托费还将由政府承担。
“托老所”的优势在于:环境好,活动内容符合年龄特征,针对性强,而且服务专业化。中心负责人说,目前已有好几十位老人办理了入托手续。入托的老人,每天上午8:00—下午4:00在“托老所”里自由活动,一周只有周日休息。“托老所”还开办了自己的餐厅,如果老人想在“托老所”里午餐,每顿交7元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了。“可以说,我们的整个管理和服务,都是为了社会效益,体现政府的惠民思路。这是居家养老的有益尝试,是真正对老年人的负责与爱护。”
让更多的老人爱上新“家”
在芜湖各区县的许多社区,都建立了形式各样的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在里面看书、打牌、下棋,过着安逸而快乐的晚年生活。但也并不是每位老人都愿意去“托老所”享受这份宁静,因为思想观念因素,不少老人还是习惯于“放羊式”地养老。
在澛港街道的街头,记者看到了不少红色的帐篷,里面坐了许多老人正在打牌。帐篷就设置在马路边,不仅空气污染严重,而且顶着酷暑,条件可想而知。还有不少老人,躲在居民所开的棋牌室里打麻将,棋牌室里烟雾缭绕,空间狭小,“好战”的老人,往往一打就是一下午,既有损健康,还要交不少的“台费”。
政府鼓励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目的就是改善老人们“放羊式”的养老环境,提升他们的养老质量。一位基层社区干部告诉记者,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大多数老人习惯于居家养老,但晚辈们白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不可能照顾到老人,有的家庭也没有经济能力请保姆照管。日间照料中心,则把这么多的老人集中在一起,为大家提供专业的生活和娱乐服务,既安全,又丰富,花费也很少,它肯定将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对提高江城老年朋友的生活质量,维护家庭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来看,芜湖各个街道社区的“托老所”建设,步伐很快。而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融入其中,则需要更多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业内人士表示,老人们只要来到了“托老所”,绝大多数人都夸赞这里的环境和服务。但还有不少老人“迈不出这一步”,社会和家庭,尤其年轻人对“托老所”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果有更多的子女能帮助老人提升居家养老意识,积极关注和参与社区“托老所”的活动,那么“托老所”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这也会反向鼓励政府加大对社区“托老所”的帮扶,把老人们的第二个家办得红红火火。
记者 张申尚 实习生 谈阿卉 文
赵亚玲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市交警支队7月31日编制并经评审通过《全市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力争到2016年底在全市境内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国省干线公路基本...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