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汤包是芜湖著名的小吃。与其说它是食品,倒不如说更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坐着似口钟,夹起像灯笼”。小笼汤包的皮薄透明,很有韧性,用筷子轻轻提起,汤包胀鼓鼓、颤悠悠,一晃一晃的,似乎能看到里面大块的馅料和美味的汤汁。最美的是小笼汤包的褶皱,一般以14个折纹或以上为佳,最多的有18个褶皱。可别小瞧那些看似随意的褶皱,其实是精工细雕,每个褶皱间隙、距离、弧度一样大,在热气遮罩下,十只汤包就像十朵盛开的雪莲,在袅袅香雾中尽情地绽放。
小笼汤包的吃法也很讲究,“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用筷子轻轻移动,不能弄破包子的皮,慢慢提起,咬个小口,小心吸光包子里面的汤汁。可不能像吃馒头那样乱咬一气。尤其是蟹黄汤包,还可以用吸管通过小口,将汤包里的蟹黄吸完,再来吃汤包的皮和馅。还有一种吃法是待包子半凉,连同汤汁一口吞下,味道鲜而不腻,香气充盈口中。
小时候能吃上小笼汤包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家住在江北,外婆住在镜湖边,每到节假日,妈妈都会领我们去看望外婆,我们更盼望的是顺便去中山路吃小笼汤包。妈妈总是找地方让我们兄妹三人坐下吃,说自己不爱吃小笼汤包,怕油腻。我们兄妹狼吞虎咽只知道吃,却从没留意此时妈妈在哪里。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妈妈高兴地对女儿说:今天早晨吃小笼汤包,是叔叔付的钱呢。女儿转达妈妈的话给我,我很诧异,我妈不是不爱吃小笼汤包的吗?爸爸说:“真是傻丫头,那时你们小,吃一次汤包不容易,你妈是舍不得吃才那样说的。”
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吃小笼汤包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每到一地,我总是爱品尝当地的特色包子。上海城隍庙小笼汤包我吃过;扬州冶春小笼汤包我吃过;西安贾三灌汤包我吃过;天津狗不理包子我吃过,但怎么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后来,我明白了,外地的汤包里少了一味特别的作料——亲情、乡情。
清明去妈妈的墓地扫墓,爸爸依旧会说很多很多关于妈妈往事,“你妈自己舍不得吃才那样说的”,这句话从不需要爸爸再提起,我一直都忘不掉!要是妈妈能活到今天,我一定每天早晨都端一份“小笼汤包”到妈妈面前,看着妈妈幸福地吃下。
□宋文霞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为保障2014年南京青奥会举办期间空气质量满足国际赛事要求,实现“绿色青奥”的办会目标,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市环保、公安等多部门将从即日...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