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了帮助大学贫困新生圆梦大学,本报推出“大江晚报爱心驿站·爱心助学行动”,拟联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资助10名大学贫困新生。活动自8月4日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关注, 8月6日 ,两位爱心人士分别捐款800元、200元,资助红梅新村的贫困生王森(化名)同学。
安徽君宏律师事务所的李文玲律师,当天向王森捐款800元。李文玲律师出生在皖北农村,家境贫寒的李文玲,初中毕业后于1993年就到芜湖打工,吃了不少苦的她,经过自考、司法考试等,如今成为江城的知名律师。经过21年在芜湖的打拼,她的经济条件比以前改善了不少,看到本报关于贫困学子的报道后,她感同身受:“在我成长的路上,有不少好心人帮助我;看到那些贫困学生,我不想让他们再走那种路,虽然能迈过去,但太辛苦、周期太长,我就尽自己的一点能力,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们一把。”李文玲说。
热心市民刘霞当天也捐出200元,资助王森同学。刘霞现住在王家巷附近的拆迁安置过渡房里,靠摆地摊为生。作为单亲妈妈,她独自将女儿抚养长大,现在女儿已经工作了。刘霞说,以前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侄女刘梅(化名)曾经很困难,在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侄女最终完成了学业。经历磨难后,她理解其中的苦楚,想通过自己的一份力,帮助红梅新村的王森渡过难关,以后如果他能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形成爱心接力,那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好。
8月6日下午,市民王先生也致电本报,索要王森的联系方式,想去王森家里看看,如有可能,也想对王森进行资助。
近日,部分市民致电本报,咨询捐助贫困生的方式。如果您愿意资助大学贫困新生,可以将善款通过本报记者转交;您也可以直接和贫困生联系,“一对一”地进行资助。
读者朋友,如果您或您身边有今年考上大学的贫困新生需要帮助,请联系我们;如果您愿意向这些贫困的大学新生伸出援助之手,也可以致电本报热线0553-3838110或@大江晚报新浪官方微博。
记者 马正超 实习生 昌谢红
新闻推荐
昨天,芜湖小赭山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为地震遇难同胞烛光祈福”活动,大家手捧纸花和蜡烛祈祷云南地震遇难同胞一路走好,生者坚强平安。 &nbs...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