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新闻 无为新闻 芜湖县新闻 繁昌新闻 南陵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芜湖新闻 > 正文

也许你只是一掠而过的游客,也许你曾是寓居此地的宾朋,也许你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可只要提到这里,有一种味道总能让你无法释怀,这就是芜湖小吃。一种沁入心田的城市味道—

来源:大江晚报 2014-09-21 18:36   https://www.yybnet.net/

一、芜湖城市的历史特点与小吃

芜湖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商品经济兴起较早且较为发达。宋朝以降,商品经济逐渐兴起,而南宋大批北方移民迁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形成。特别是明朝中期,徽商文化随着青弋江的木排竹筏飘曳而来,加快了芜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带来了城市消费型需求的扩大,从而推动了地区特色小吃的兴盛。

二是码头文化历史悠久。芜湖历来为东西南北水路交通枢纽,沿江、沿河码头经济较为发达。尤其是到了近代,芜湖作为沿江口岸城市对外开放,使这里较早地沐浴了西风欧雨。进出口贸易与米市的形成,对劳动力产生了较大需求。大批北方失地农民成为码头苦力的主要来源。而一批腰缠万贯的米商大贾也云集于此。如广东、潮州、烟台、宁波四大米行。他们带来了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风格。多种区域性文化的融合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逐步造就了芜湖本地文化的求新、求变的特质。作为水陆码头的芜湖,更多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商旅,他们的饮食消费又趋于快餐化;这就形成了对餐饮业的多样化、精致化、快餐化的需求。这种需求与多元化饮食习惯和芜湖人求新、求变的文化特质相结合,便催生了具有独特美味的芜湖特色小吃。

三是南北交流十分频繁。芜湖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即: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和晚清时期。前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是源于战乱,北方士民南迁,而晚清时期的移民潮则是因为芜湖开埠与芜湖米市的兴起所致。移民潮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芜湖地域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在饮食文化上则表现为稻米与麦面兼顾,面点小吃形式多样。

早在六朝时期,随着北方侨民大批南迁,麦菽的种植已落根芜湖地区,麦面也逐渐成为芜湖地区人民主食之外的重要补充。相传东晋明帝秘密潜入芜湖探访叛臣王敦大营时,就曾得到一位路边卖大饼的老人相助。可见,那时面食已较为普遍。长期以来,稀饭、馒头、包子、面条已成为芜湖以及沿江地区人们辅餐的主要内容,也是日常人们外出打尖的基本简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芜湖作为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口岸地位的形成,推动了小吃美食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二、芜湖小吃的发展与特点

19世纪下半叶,芜湖近代商埠的形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也促进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的进一步交流。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每日两餐,午后都有一个茶点时间。因此,来到芜湖的西方人的茶点需求与习惯,与芜湖人的早茶、晚澡的市民习惯有着某种契合。同时,南方沿海茶食文化与芜湖本土茶食文化也颇为接近。不过,不同国度、不同区域人们的消费习惯与口味习惯、味蕾体验亦各有特点。具有商业头脑的芜湖商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不是简单地引进外地的小吃,也不是顽固地坚持本土的传统面点,而是将不同区域的面点小吃的制作技艺加以糅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与口感的芜湖小吃。

经过各种饮食文化的长期融合与发展,芜湖地方小吃在集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于一体的同时,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口感鲜美的本地传统特色小吃,如“三面”即虾籽面、牛肉面、长鱼面,各色汤包、蒸饺、烧饼等;也产生了以制作和销售这些美味小吃而经久不衰、闻名遐迩的百年老店耿福兴、四季春、同庆楼、金隆兴等。在这些地方特色小吃中,尤以蟹黄汤包、虾籽面、酥烧饼更为有名。

蟹黄汤包是在小笼汤包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其馅料采用江南圩区一年生猪的前腿肉,肥瘦适中、肉质细嫩,配以江南特产的长江大闸蟹的蟹肉、蟹黄制作。其面皮为手工擀制柔韧而有劲道。此汤包蒸熟后呈半透明状,用筷子轻轻夹起时,包中的汤汁隐约可见,宛如一个个饱满圆润、干瓣紧裹、含苞欲放的玉菊。给人以美白如雪、晶莹剔透、吹弹欲裂的美感,是秋季应时的上等佳品。其形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其吃法考究,有三字经一说:轻轻提,慢慢放,先开窗,后喝汤。

虾籽面的制作极具特色,它以江南常见的竹杠为工具,采用人工压制的方式打制。打面时由人骑在粗粗的竹杠上,上下擀压,当面压到一定程度,才铺开叠起多层,然后切成面条。这样的面条细细软软,拉力劲道,经下汤后食之,口感润滑,很有咬劲。面条煮熟后再配以江南河虾的籽,其色金黄、其味鲜美,真可谓脍炙人口。

酥烧饼采用普通而常见的原料,以非同寻常的技艺制作而成。插酥是酥烧饼的独门技艺,其法独特,油面与皮面按比例糅合进行插酥,多次摺叠后成型入炉烤制。其形色泽淡黄,正面沾满芝麻仁,背面布满酥孔;其味外酥里嫩,咸甜适中,具有香、酥、脆的独特风味,可以在常温下保存数日而口味不变。

在那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消费水平很低,很少有人下馆子吃大餐。耿福兴的虾籽面、酥烧饼,四季春的小笼汤包,曾是人们调剂生活、偶尔打打牙祭的不二之选。如今,位于凤凰美食城的耿福兴、四季春已成为芜湖人三朋四友相聚、家人亲戚会餐的极佳去所。而小笼汤包、虾籽面、酥烧饼等也成为芜湖人款待四方宾朋的地方特色美味,和馈赠友人的礼品。

除此之外,四色汤团、牛肉锅贴、鲜肉烧卖、炒面条、炒粉皮、煮干丝、豆腐脑、渣肉蒸饭、乌米蒸饭、鲜肉馄饨、油炸臭干子、凉粉等,也颇具名气。这些小吃不仅丰富味美,而且价格便宜,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清晨,匆匆出门的上班一族,不必为早餐而忙碌;花上三、五元钱,你就可以在路边或巷口的摊点上安抚你的辘辘饥肠,既方便又便宜。中午,上班一族来不及做饭,那么一碗炒面或是渣肉蒸饭也能够很快填饱肚子。晚上逛街,路边形形色色的小吃和空气中弥漫着的香味,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让人难以克制品尝的冲动。

芜湖地方小吃更具有季节的特色,冬春之际的春卷、糯藕、赤豆糊、甜酒酿,以及松软香甜的甑子糕和咸辣相间的五香螺蛳;夏秋之时的冰酒酿、凉拌面、臭豆腐、水果凌、五香豆;还有四季皆宜的凉粉、麻辣烫。芜湖小吃曾经多为手提腕挎、走街串巷、沿途吆喝,如今大多已摆摊设点、进店入市了。偶尔,在微风轻扬的初夏清晨、风和日丽的冬日午后,尚能飘来一阵悠扬而熟悉的“卖五香豆子”、“卖熟藕啊”的叫卖声;她带来的不仅仅是甜美可口的小吃,或许还有祥和安宁的温馨和淡淡远去的记忆。

三、芜湖小吃的文化价值

芜湖小吃的出现,反映了芜湖作为商埠口岸城市的特点,是芜湖商品经济与传统码头文化在餐饮上的表现,它迎合了南来北往的商贾对饮食的精致化、快餐化的需求。也是北方的面食文化在南方稻米文化的饮食环境中,所产生的既适应本地饮食习惯又顺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小吃化、点心化趋势。同时,它也是芜湖传统的市民文化体现在餐饮方面的一个特色。芜湖人民在长期的商埠集市生活中,逐步形成了注重早茶的习俗,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一说,即:早上吃早茶,晚上泡澡堂,而小吃的兴盛正是这一习俗的反映。

芜湖小吃是芜湖传统文化求新、求变的特质在饮食文化中的表现,是白案技术在南方饮食环境中的独特创新,它从原料的选择到制作的工序均表现出南方人精雕细刻的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芜湖小吃丰富了餐饮文化的多样性,深得包括芜湖在内的广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的喜爱;在芜湖美食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符号意义。  贺宿芜   

(图片由芜湖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新闻推荐

我们的小区是花园 花园里花朵正灿烂

9月18日清晨,中山南路边金域蓝湾小区内。许多居民在悠闲地散步、聊天,小区里看不到汽车的穿行,也没有汽笛的轰鸣,安静怡然。走在其中,满眼的绿化映衬着潺潺的流水,干净的路面...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鸠兹风景区2014-09-21 18:36
评论:(也许你只是一掠而过的游客,也许你曾是寓居此地的宾朋,也许你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可只要提到这里,有一种味道总能让你无法释怀,这就是芜湖小吃。一种沁入心田的城市味道—)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