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娟是铁桥社区金泽苑小区的一位居民。要想找到她的身影其实很容易,几乎每天下午2点多后,她就会出现在小区门口,踩着一台缝纫机,为来往的居民缝补衣物。当一名缝纫师傅其实没什么特别,但今年蒋文娟却因此得到了“芜湖好人”的称号。因为很多时候,她替人缝补衣裳分文不收,要知道她自己不仅残疾,也是社区里的低保户。
3岁时患小儿麻痹,下肢轻度残疾,出行腿脚不便,即便这样,今年50岁的蒋文娟每天还是要出摊,挣些钱贴补家用。“丈夫一人在外打工,要抚养孩子,维持生活,实在不容易,我能帮一点是一点吧”,蒋文娟说,自2011年搬到金泽苑以来,在众人的帮助下,她在小区门口支起了一个缝补摊。没有师傅教,没有培训班上,蒋文娟靠着自己摸索学习,也练就了一手好手艺。
“除了天气不好,每天下午2点后都会出摊”,蒋文娟说,她的摊点东西不多,只有一台老式“蝴蝶”牌缝纫机,还是上世纪70年代其母亲买的,后来留给了她。此外,她还有一只小拖车,居民送来一些衣物来不及处理,就会用这辆拖车运回家。“一些不能在现场完工的,我就记下顾客的地址,回家缝好、熨好后,再一个个地送上门”,蒋文娟虽腿脚不便,但她一点也不怕麻烦。
虽说开缝纫摊是为了贴补家用。但长时间以来,蒋文娟似乎也忘了自己的“初衷”。遇到一些可怜的老人来缝补衣裳,她一分钱不收,邻居们付钱时有时差一两块钱,她也直呼“算了,算了,不要啦”,在大伙眼里,蒋文娟手艺不仅好,费用也比外头低,更重要的是,他们信得过蒋师傅。铁桥社区殷惠芳记得,有一次,一个小伙把夹克衫送到蒋文娟的摊点处缝补,因为一时大意,衣服里的200多元钱忘了拿出,等到来拿衣服时,看见蒋师傅将200元如数奉还,小伙儿挺感动,想多给她20元钱以表感谢,但蒋文娟只是收了两块钱缝补费。
眼前,有件事让蒋文娟很头疼,便是那台陪伴了她40多年的老缝纫机。“台面都破了,看样子撑不了多久”,蒋文娟说,现在机子不灵活了,做针线活时不仅速度慢,针脚也不细致了,但家里目前也腾不出钱买台新的,她想寄希望于晚报,期望能有好心人提供台二手缝纫机,哪怕旧点也没关系。
记者 康丽 文/摄
新闻推荐
流动窗口传递“公德”温暖今天是第12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
本报讯 关爱他人、见义勇为、诚信敬业……这些道德品质在各行各业如何发光发热?9月20日是第12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从9月中旬开始,芜湖市各交通客运单位...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