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本报曾经刊登名为《孩子走失第一时间报警 勿等24小时》的报道,其中,市公安部门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告诉他们面对陌生人时应该如何防范或随机应变。那么,具体来说,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提高防范意识呢?
对于一些人提出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有家长提出质疑:“如果一味教导孩子不搭理陌生人,是不是在礼貌上树立了不好的典范?”芜湖市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加强防范意识,他也颇伤脑筋:“一些陌生人看到孩子可爱,会主动和孩子搭讪,如果让孩子不要搭理陌生人,会不会给别人造成孩子不懂礼貌的印象呢?”这位家长表示,如何在兼顾孩子安全的教育基础上,能够让孩子秉承友善的品质,同样也很重要。
就这位家长所存在的疑问,记者15日也采访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的副教授赵学菊。赵学菊表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分为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家长应教育孩子树立不同的安全防范意识。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差,采取保护措施是必要的,尽量不要让孩子和陌生人打交道。
而对于学龄儿童,赵教授则认为,有时父母用“陌生人很危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些话语教育孩子,这样的教育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实教育孩子认清什么是可疑的行为,更能让孩子掌握保护自己的策略和技巧。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提醒孩子,并让孩子熟知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应该采用的应变方式。因为孩子并不一定懂得什么是陌生人,在他们看来,只有那些面目凶恶的人才像坏人。而事实上,许多想侵犯孩子的人通常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家长要告诉孩子在任何时候别随便跟陌生人走,如果离开家人,一定要经过允许。
“父母在孩子刚学会说话时,就要告诉他家庭地址、爸爸妈妈的姓名、自己的名字。再大一点,就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电话和单位。”赵教授告诉记者,一般说来,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完全记住上述内容。教孩子辨别警察叔叔、超市工作人员、保安等,一旦走失可以求助。如果一时找不到爸爸妈妈,可以回原处等待,或者就近找一些带孩子的家长求助。而孩子应牢记家人电话防走失,在遇人求助时要多个心眼。家长应告知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查问基本信息、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情要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普遍伎俩。家长教育孩子诚实、善良和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有需要帮助的人孩子应尽力帮助,同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有人迷路应热情指路,但绝不能按照对方指定的路线跟他走。
记者 李婷维
实习生 蒋捷 周雅静
新闻推荐
16日下午,市交警支队科技科在二街安装禁止停车标志牌。市交警支队从本月20日起,将对市区设有禁止停车标志的路段或区域的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按违反禁令罚款200元并记3分进...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