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石补天众携手,拾砖砌地民齐心”这是芜湖市军旅诗人陈东吉,特意让记者转送给“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的发起人应天齐的一副对联。自9月13日“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在芜启动以来,不仅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许,得到了芜湖市民的支持,也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芜湖古城。《光明日报》《新京报》《北京晨报》《香港商报》《广州日报》等全国十几家知名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活动。对这一活动给予充分的褒奖和肯定。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思考,这个艺术计划究竟给古城带来何种机遇,还是古城将会实施的计划?
这不是一场艺术乌托邦
来自人民网的一个评论家关东客指出,作为一个艺术计划,千人拣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新鲜的。但再好的艺术计划,如果没有古城建设方的配合,也只能是热闹一阵。而中国文化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也指出,这一艺术计划活动虽然引起了人们对古城保护再次的关注,但在来势汹汹的城镇改造面前,这一举动会不会如同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终究会破灭。如果要让古城改造不只是艺术家的一个美丽愿景,需要地方政府和建设方及时强化思路,充分论证、严密规划。要让社会各界人士都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古城保护,这样保护古城、留住文化遗产的愿望才可能实现。新京报也提出芜湖“遗存,再生”艺术计划的颠覆性思考还是艺术乌托邦,对此应天齐否认了这是一场艺术乌托邦,他认为,芜湖古城艺术计划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改造可供参考的一个特别案例,其中艺术的介入让古城保护有了更强的文化意识,而在古城保护再生中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则带着我们这代人对遗存的珍重和珍视。
芜湖还有当代艺术
应天齐这样全身心的投入到古城改造的艺术计划中,也让很多人不理解,光明日报的高级记者在日前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向应天齐提问,举行这样的艺术活动,再让活动的成果制作成艺术品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其目的是什么?应天齐表示,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知道,芜湖不仅曾经是通商口岸、四大米市,不仅有奇瑞、方特、傻子瓜子,还有当代艺术,还有具有颠覆性思考的“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
应天齐坦言,用遗存、再生的艺术理念去改造古城虽然还困难重重,但他不会放弃。古城改造一直是芜湖老百姓尤其是原住民所期望的,这次拣砖活动不仅吸引了大学生的参与,还有70岁左右,甚至是8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们,他们表示其实在有生之年可能是看不到古城改造后的模样,通过这次活动就是为了拣上家门口的一块砖,并让应天齐签名后,留给家人及后人一些古城的记忆。应天齐觉得通过这个活动,给市民找到了一个通道,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他说:“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进一步思考要怎样把古城建好?”
如何保护遗存,如何再生,让古城注入新生命,他希望让各级部门能够采纳自己的理念,不只是热闹一阵,参与古城改造的任何一个建设方的改造方案都应符合古城的文化遗存和文脉。当代艺术的进入会以最快速度打响芜湖在全国的知名度,他坚信这一点,应天齐告诉记者,国际上有位著名的当代艺术大师克里斯多,为了说服德国把议会大厦作为他捆包艺术的对象,整整用了十年之久,期间甚至请撒切尔夫人为他游说,其艺术完成之际,给德国第三产业带来三亿马克的收入,所以应天齐觉得自己这一“遗存·再生”的古城改造理念也终究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本报记者 陈轶敏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日,苏宁广场落子安徽的首个购物中心项目——芜湖苏宁广场正式启航,主打“时尚休闲体验”。苏宁广场呈现出的新潮个性和体验消费,将成为芜湖具有示范效应的一...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