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创业路
来芜湖之前,徐艳平在华西村做过三年的销售。稍有积蓄后,回到家乡张家港开起了一家大酒店。也许是徐艳平天生就有经商的天分,酒店几乎天天客满。但就在酒店生意正红火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将酒店整体转让。
在江苏,大大小小的化工厂遍布全省,徐艳平身边也有一些朋友从事化工行业。在一名懂化工涂料生产的朋友建议下,2006年新年过后徐艳平和爱人带着转让酒店的钱来到了芜湖。
在芜湖这个陌生的地方,徐艳平和爱人省吃俭用,带着刚满一岁的儿子住在廉价的小旅馆中,把大部分的积蓄都用在买生产化工涂料的设备上。原本,她和一名房东谈好了厂房租赁,但是房东突然改变主意,单方毁约。2006年清明节,原本说好以技术合作的朋友回老家过节时因为觉得在芜湖太辛苦,干脆不回来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徐艳平只得花高薪聘请了一名技术人员,但最后却发现所谓“专家”提供的配方原来只是电脑上随手就能下载的原料配方。面对着一堆完全陌生的设备,徐艳平这个对化工涂料一无所知的人彻底懵了。爱人看着一向乐观的妻子每天愁眉苦脸,主动说要不干脆回家去吧。但是天性倔强的徐艳平却发誓一定要在芜湖做出一番名堂。
冷静下来,她决定还是要回到有着多年化工涂料生产经验的家乡取经。夫妻二人来到常州涂料研究院,一次次找专家求教,最终确定了生产化工原料的配方。徐艳平带着配方、原料、专家回芜湖后,“彩蔚”牌化工涂料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横空出世了。
没有名堂绝不回去
产品生产出来了,销售成了头等大事。徐艳平夫妻带着襁褓中的孩子每天开着车在芜湖的大街小巷转悠,只要看到有塔吊,她就把孩子往丈夫手里一塞,下车问人家需不需要涂料。
遇到有客户需要涂料,哪怕只是几斤,她也送货上门。那段时间,为了销售几斤涂料,她记不清有多少次往返于三山区等偏远的地方。徐艳平对所有销售出去的涂料实行三包,只要有质量问题,一律上门解决。渐渐地,家里的小货车出门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2006年,徐艳平接到了1万元的“大单子”,这让她兴奋坏了。但是好事还只是刚刚开了头。赶上芜湖市城区扩大的东风,市场上一些新建小区对涂料的需求旺盛,彩蔚涂料告别按斤出售的时期,几十吨的订单纷至沓来。
2009年,住建委要求所有新建小区都必须做房子保温。那时,白马山一个新开工的小区找到徐艳平问她是否会做墙体保温。虽然对方的价格非常低,他们也是门外汉,但徐艳平仍然接下了这根“硬骨头”。接下来的时间,她开始到处寻找专家,学技术,组织施工队,最终在工期内顺利完成工程验收。这次工程虽然几乎没有利润,但对徐艳平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至此,她的经营范围再一次扩大了。
即使事业蒸蒸日上,徐艳平夫妇仍然没有忘记当初奋斗的日子。他们坚持和工人劳动在一起,遇到工期紧,爱人就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上加班加点施工。
如今,徐艳平拥有自己的施工队,有工人40多人。这些人全是从一开始就选择跟着徐艳平的,有个技术人员曾遇到同行的高薪挖角,却毅然选择了拒绝,他说:“一个能和员工同甘共苦的老板绝对值得我信赖。”
这些年,徐艳平看着跟着自己的工人从月薪一、两千元到现在几乎人人有房有车,心里充满欣慰,她说:“能在一起共事,就是一家人,我就有责任让每个人都安居乐业。”
芜湖就是我的家
不知不觉徐艳平已经在芜湖奋斗了10个年头。如今,在她的心目中,自己就是个芜湖人,而张家港已经只是娘家了。每年回去看望父母,只要时间稍长,她就开始盼望回芜湖。
“芜湖这10年的变化太大了,以前这儿全是农田,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我是芜湖10年变化的见证者。”站在位于中央城写字楼15楼的公司窗前,徐艳平望着窗外的景象,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孩子从刚出生就来芜湖,现在芜湖话都能说得很溜了,张家港话反倒一句都不会说。我们一家出去走到哪儿都说自己是芜湖人。芜湖的口味,芜湖的口音,芜湖的朋友,已经完全融入到生活中了。”
在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徐艳平也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从4年前,她就资助了几名贫困儿童,每年坚持为他们提供学习、生活上的经济资助。在徐艳平的计划中,要一直资助到这几名孩子读完大学。以后大学毕业了,如果他们愿意在芜湖工作,自己也可以在公司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芜湖对徐艳平来说,从10年前的陌生到如今的熟稔,从长江边的一个小城变成皖江明珠,就如她自己所说:“没有人能预料到自己会走到哪一步,但是只要坚持,明天永远会比现在好。”
记者 马正超 文 郑远 摄
新闻推荐
近日,记者阅读了市教育局下发的2014年芜湖市高中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全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竞赛的获奖情况通知。记者发现,上述各学科的竞赛选手中,出自省示范高...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