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芜湖市投资1.2亿元启动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并委托承建商天轴公司运营管理,并于当年9月试运行,2013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雾霾、尾气、噪音、拥堵……社会飞速发展衍生而来了“都市病”,芜湖的公共自行车正是在全社会倡导“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理念下诞生的。运营两年多来,这个被昵称为“小绿”的芜湖品牌,“俘获”了不少市民的心,却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今年5月1日零点,在市交通运输局部署下,芜湖公交集团对全市553个租赁站点进行了全面盘点。随着盘点进入尾声,记者于昨日获悉,公共自行车将回到“娘家”,由芜湖公交集团成立子公司统一管理运营。
现状:建设不均衡,运营弊端显露
截至目前,芜湖基本实现了公共自行车主城区全覆盖:全市共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553个,停车柱15549个,投入自行车1.2万辆,办理租赁卡7万余张,日骑行量接近6万人次,累计借车超过2600万次。
记者了解到,根据市政府专题会议要求,两年来,天轴公司负责日常运营,芜湖公交集团作为政府制定业主单位,对该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考核。不过,公共自行车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市民需求却存在一定差距。昨天,公交集团公共自行车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王士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受前期建设“赶工”和租赁模式影响,“小绿”已经出现了不少“症状”。
“有的站点密集,50米以内就有三四个站点;有的稀疏,200米范围内都没有设站;有的很小,最小的站点只有9个停车柱。”王士红说,租赁站点呈现出布局不合理、建设不均衡的特点,这就会造成部分站点使用率低,加重调度负担。在盘点中,王士红和同事们还发现,不少站点附近地势受道路改造影响出现“上抬”“下陷”,造成公共自行车无法存取。站点遭商户、停车位侵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所有站点都没有配备停车棚,日晒雨淋对公共自行车、停车柱等设备的损坏很大。在夏季,电子元件的日平均故障率达5%。
另一方面,由于责、权、利不统一,作为独立法人的天轴公司运营管理弊端也显露苗头。最受市民们抱怨的就是设备保洁和故障修复问题。街头采访时,记者甚至发现部分市民在骑行时为自行车坐垫套上了塑料袋。
这两大问题的产生,主要受限于工作人员和设备的缺乏。据悉,该公司管理人员仅有3人,保洁人员长期缺少。“由于保洁工作外包,考核又不到位,保洁人员拿了钱不干事。”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天轴公司管理、后勤、维修、调度、客服人员合计约为130人,而同等城市株洲市的公共自行车管理规模约为200人。而零配件保障不及时、调度车辆过少、监控等实时指挥设备未能充分利用,又导致故障自行车不能及时调回修理。
这样一来,公共自行车车辆停用比例过高,已经影响了市民的正常使用。据芜湖公交集团去年10月一次对全市公共自行车盘点情况的数据,分布在停车柱的自行车仅为8702辆,占总数的72.5%。
公交:设片区负责人,呼唤“合力”破题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让芜湖公共自行车骑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近来,市民对服务和运营不甚满意的声音频繁传出。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民生项目健康发展和社会盈利企业运营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芜湖公共自行车事业发展的瓶颈。
在很多市民看来,突如其来的盘点行动,正是政府要求业主单位收回的信号。记者获悉,本月底,芜湖公交和天轴公司将正式完成“小绿”管理运营权的交接。届时,芜湖公交集团将成立公共自行车分公司,比照公交对公共自行车进行运营、管理监督。
那么,收回“小绿”,将带来哪些改变?王士红说,芜湖公交将在全市公共自行车推行“片区负责”制度,每个片区的自行车租赁点将粘贴责任人照片、联系方式直接受理市民投诉,“不管何时何地,我们计划要求责任人20分钟内赶到现场,解决问题”。公交集团还将适当调整骑行收费,废除一次性扣费封顶为50元的规定,改为累计占用时间扣款,解决长期霸车不还的现象。另外,在人流量大的站点制作多功能的一体化雨棚。
作为涉及公共福利的民生工程,“小绿”想要有效地管理运营,除了在管理技术和人员配备上下功夫,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必不可少。有关负责人呼吁,目前,砻坊路等地的建成站点至今无法通电、通网;部分正常使用站点由于树木遮挡导致监控模糊;一些路段的站点长期被摊贩和社会车辆占用;还有一些站点甚至出现偷盗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供电、园林、交警、公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据了解,通过盘点,芜湖公交已对所有损坏停车柱粘贴白底红字的停用标志,损坏车辆全部拉回调度站修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仍有343位市民卡上信息显示取车未还。
记者 王世宁 文 赵亚玲 摄
部分新修道路改变停车柱“身高”,影响取还。
新闻推荐
本报讯 &nbs...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