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一女司机因驾车突然变道,一男子车内孩子受到惊吓,该男子随后一路追赶直至将车逼停,并对女司机进行殴打。最终,该女司机右肩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淤青,男子被警方控制。
身处“汽车社会”,人们将开车心情烦躁、容易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的人群称为“路怒族”。斗气追逐、泄愤撞车、抗拒检查是其极端表现。如何更好地驾车出行,不给自己和他人“添堵”?记者昨日采访了芜湖公交7路“刘卫娣线路”和交警人士。
安全、礼让才能不“添堵”
在繁忙的城市道路上,要问什么车最难开,说体型庞大、营运周期长的公交车应该不会有人反对。芜湖公交车辆的身长为12.5米,接近于3辆小轿车的长度。在变道、拐弯时,几乎要占据两个车道。
在堵车、客流高峰期、因私家车抢道进出站变道困难时,是最容易让公交驾驶员“路怒”的时刻。不过,对于刘卫娣线路来说,很多乘客都反映,行车中几乎没有踩过刹车,也没有按过喇叭。是什么造就了他们良好的心态呢?
“不管开什么车,如果心里把行车安全放在第一位,你就会多想一些后果,抑制住冲动。”公交7路路队长、全国劳模刘卫娣说,有序讲理,是交通文明的前提。
对公交营运来说,6分钟是一个档。可是,即便是有人驾车抢先“加塞”,7路公交车驾驶员也不急不慌,甚至有驾驶员为过一个十字路口,等过3个红灯。
杨德明,是刘卫娣线路上有十几年驾龄的老司机,他说,开车上路,第一步就是应该熟悉路况、交通指示牌,遵守规则。
在规则中,各行其道尤为重要。“首先要要求自己不要破坏规则。”杨德明说,一些开车的陋习就是引发“路怒”的导火索,黄灯成为“加速提示灯”、并线不打灯、加塞、按喇叭催促、开车打电话、不系安全带……
其次,要互相礼让、理解。一些让人“不爽”的行为,可能只是因为新手不熟悉路况和紧张所致,并非故意行为。应互相理解,避免争执升级,更不能以暴制暴。
同时,驾驶人要避免“赶”的想法。杨德明举例,每到客流集中的节假日,两站广场都是城市交通堵点之一。实际上,在自觉排队的情况下,堵车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一旦有人开始插队,别人也会跟着来,最后往往是“你挤我挤,都动不了”。
控制路怒,路权要保证
“路怒”,除了与个人性格涵养关系密切外,也和交通文明程度相关。近5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600万辆,在芜湖,也超过5万辆。
相关交通人士表示,拒绝“路怒”,保障路权具有迫切意义。对非机动车、公交车的专用车道建设,要提前规划;通过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将“公交优先”落到实处,给“路怒族”提供一个不开车的选择。此外,由于监督执法不严、违法违规成本太低,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不文明行车。所以,交警部门应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不给“路怒族”侥幸心理,久而久之,交通文明才会形成。
交警则指出,作为驾驶人应该在开车之前自觉调整身心状态,家人朋友也应该多提醒驾驶人:心情不好最好不要开车。在人流集中区域,则要做到科学停车,谨慎变道。而随着城市交通日渐拥堵,对于私家车主来说,还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是不是去哪儿都要开车?
记者 王世宁
新闻推荐
本报讯 &nbs...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