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相信“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不过,对于七更点社区居民、今年77岁的陈松(化名)来说,夫妻就应该患难与共。嫁给陈松没几年,33岁的妻子王爱珍(化名)就患了严重的内风湿,逐渐丧失生活工作能力。至今,陈松照顾几无行动能力的老伴已43年。邻居们都称他为“模范丈夫”。
哪怕让妻子健康一天,他也不放弃尝试
陈松与王爱珍的结合是通过双方父母的介绍。陈松说,虽然有点包办的感觉,但看到妻子的第一眼就认定了,觉得这个姑娘挺好的。成家已有半个世纪了,但这些年来的生活画面都清楚地刻在他的记忆里,除了照顾妻子,抚养子女,辛勤工作,好像没有任何业余生活,“我觉得值了。”陈松说。
1963年前后,陈松与王爱珍生育了一儿一女,由于妻子的内风湿已开始慢慢严重。陈松只好又当爹又当妈,还要照顾妻子。为了让妻子早日康复,陈松四处求医问药,有一次他听说当涂有个医生治疗这种疾病“有一手”,立刻就赶过去,因为赶不上班车,陈松硬是从芜湖骑自行车到那里,四下打听才发现是误传后,立刻又赶回家,来回骑了几乎8个小时的车。
回家后,他不顾劳累,又忙着给妻子孩子做饭,妻子心疼地说,以后这种没根据的事就别打听了。陈松说,没什么,跑一趟才知道究竟有没有好医生,心里就放心了。直到今天,陈松依然没有放弃,只要听说有好医生,可能让老伴恢复健康,他都要带她去看看,他说,“虽然我知道我们都老了,但是哪怕让她健健康康地过一天,我都愿意尝试。”
在孩子们心中,照顾妻子的陈松从未有过娱乐活动
妻子因为病重,38岁时就从厂里内退了。虽然有内退工资,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抚养,用钱的地方太多。陈松便更加努力了,在厂里几乎是最辛苦的一个,什么工作都干,只要能多挣一点钱。
尽管陈松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上进的步伐。白天在技术上有不懂的地方,他会追着懂技术的同事请教,晚上回家把妻子、孩子安顿好后,已经快10点了,他会继续看图纸,阅读技术书籍,然后慢慢揣摩。一般都要到夜里12点,陈松才会入睡。
几乎每天早上5点出头,不需要闹钟,陈松就会从床上爬起来,骑着车买回一天的菜,然后做早饭。做完这一切,陈松再帮妻子、孩子洗漱,让他们吃早饭。陈松笑着说,两个孩子都比较懂事,稍微大一点后,他们知道妈妈身体不好,就学会自己刷牙洗脸了。时间到了早晨7点10分,陈松就会离开家,骑上自行车,在7点半前进入工厂。
尽管中午只有一个小时时间,陈松还是会赶回家,把早上就做好的饭菜热一热,让妻子、孩子有热的饭菜吃。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记得父亲总是不停地忙,但又总是那么从容不迫。同时,他们也记得,这么多年,父亲从来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陈松对妻子说,“我怎么忍心弃你而去”
孩子慢慢长大,妻子医治费用也更多了。48岁的陈松在厂领导的关心理解下办了内退,尽管厂里舍不得陈松这个技术人才,陈松的两个孩子也被安排到厂里的附属小厂上班。
内退后,陈松便被外地一家知名柴油机厂挖走了,该厂给他的月收入是原厂的8倍。陈松一方面感谢该厂的识人才用人才,一方面又感激原厂的大度。
在该厂,陈松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实现了该厂生产线的成功运行,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一成果引来许多各地其他同行的观摩。
就在陈松在该厂大展拳脚的时候,在家照顾妻子王爱珍的孩子打来电话,说妈妈不行了。陈松心急如焚,婉拒了该厂的挽留,回到家中。在陈松的照料下,妻子又慢慢好起来。
在亲戚、邻居的眼里,陈松家永远都干干净净,从来没有因为王爱珍经常把大小便弄到身上而有异味。王爱珍也从未生过褥疮。对于陈松,他们的评价是“模范丈夫”。小一辈的孩子们则会时髦地给陈松点赞,“国民老公”。
妻子由于长期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只能在家或附近活动,有时候脾气也难免急躁点。对此陈松总是哄她笑。多年后,妻子问他,“我就是个拖累,你为什么不和我离婚,重找一个?”陈松说,“我怎么忍心,假如我是这样,你也不会忍心离开我吧。”
记者 吴敏
新闻推荐
近日微信朋友圈有...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