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丰富的活动,几乎贯穿了芜湖师范学校的这个学期。作为师范生,将来的教师,除了教科书外,一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好书,这是学校向全体学生提出的要求。近日,记者在芜湖师范采访时,校长告诉记者,这既是打造书香校园的需要,更是这些未来的教师求学期间应该做到的。
读书节调动起学生读书热情
记者在芜湖师范校园看到,读书节的宣传标语,校园里张贴了很多也很醒目,文笔精华(征文竞赛)、百花齐放(黑板报评比)、至理名言(我的读书名言征集)、精彩纷呈(读书演讲比赛)……从三月至今,围绕着读书这一主题,学校开展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校领导说,自读书节活动开展以来,校园里最大的变化,是学生们相互询问看什么书的多了,课余时间在校园里闲逛的少了,班上的读书氛围浓了,学校里的图书流动得快了。
一位大专班学生向记者坦言,自己进了学校后,玩手机上电脑的时间远远大于看书的时间,除了教科书外,难得捧起一本书进行阅读,既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也没有静下心来看书的耐性。这个学期学校举办读书节,要求学生“逼”自己多读点书,同时也为了能参加读书的活动,自己还真开始借了几本书看起来,刚开始的确难以翻下去,坚持了几天,读进去了一些,才感觉读书也是件快乐的事,优美的文字、感人的情节,让人愉悦的同时也受到感动,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说,也许以后,他不会再将读书看成一种负担,会经常拿起书读一读的。
浅阅读盛行让学校感到不安
采访中,师范学校的老师说,他们并不认同社会上流传的如今的大中专学生缺少阅读的说法。如今的学生并不是不阅读,而是盛行浅阅读,没有多少“营养”还消耗了大量的美好时间,阅读上有很大的欠缺。
现在的大中专学生,课外时间,许多人在看手机、上电脑,除了游戏外,也有一部分时间在网上看新闻、读文章,但绝大部分学生网上阅读只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这种网上的快速阅读盛行,导致了学生们把阅读当作了速溶品,来不及细细咀嚼就囫囵吞咽,就像平时吃快餐,看起来吃的东西不少,但却缺少营养,甚至吃下去的就是“垃圾”,于成长无益甚至有害。
采访中,刘老师说,平时即使有些学生拿起课外书读,最多也是一些网络小说印刷本或流行杂志。现在的大中专学校借阅榜单上,几乎看不到经典作品的影子,甚至连中国当代文学中执牛耳者的莫言、余华、苏童也一并没有。只有流行小说,只有浅阅读,只有阅读消遣。
有人说如今的大中专校园里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阅读的氛围,缺少独自徘徊在图书馆前的“书呆子”。刘老师说,现在学生追求浅层次的、搞笑的、图一时痛快的阅读取向是有问题的,这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
还有专家指出,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读书一定要慢节奏、慢速度,因为只有在缓慢阅读中,读者才能从文字里寻觅和感受到乐趣,才能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师范生更应培养阅读习惯
记者看到,芜湖师范学校读书节向学生推荐的书单,都是经典或有较高质量的好书。校长说,办读书节,倡导学校阅读,并不是说现在学生不读书了,而是要求学生将阅读注意力转移到经典和有质量的书籍上来,每月至少应该读一本好书,这并不算多。他说,作为师范生,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这是因为他们走出校园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是要承担起将文化传递给“后人”的职责的。
采访中,老师们认为,教师带头读书,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涵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人生底气。做教师的必须要养成读书习惯,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形成高雅、细腻、博爱的胸怀和气质。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读书不积累怎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采访中师范学校的校领导说,正是看到了师范学校育人的特殊性,学生走向社会后工作的特定性,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更加重要。试想这些今后的幼教、小教教师,自己都不喜欢阅读,怎么去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的清澈眼睛? 记者 王俊杰
本报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为了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镜湖区图书馆联合市集邮协会举办芜湖集邮沙龙大型邮票展。 ...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