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的涂先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6月4日晚,他和十来名好友在九华中路附近一家餐馆小聚,一桌人中只有涂先生是个烟民。席间,当涂先生情不自禁地抽第二根烟时,一位食客忍不住叫停了他:“你能不能不要抽了?你没有看到只有你一个人在抽烟吗?”顿时,略显尴尬的涂先生,只好掐灭了烟头。以上描写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不止一次出现了。不少烟民自我解嘲说:“现在抽烟的人众叛亲离,像过街老鼠一样,被人人喊‘打\’。”
在家人面前,不敢抽
随着科学的普及,人们对烟草的危害感受越来越深。在家庭成员中,如果谁抽烟,肯定被力劝戒烟。实在戒不掉,往往被家人完全“放弃”。但一般有个硬性规定:不得在室内抽烟,更不得在孩子面前抽烟。
做养殖业的王先生,家住江城国际小区,他就是这样一个受家人歧视的烟民。王先生烟龄超过20年,每天2包香烟,手指和牙齿都被熏得昏黄,身体也沾染不少症候,但就是戒不掉烟。王先生的家人,特别是妻子父母,不止一次央求、要求他戒烟,可是均无济于事。眼看王先生的烟瘾越来越大,家人现在只好规定:第一,衣服被子水杯等,全部分开清洗,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混杂使用;第二,抽烟时,不得在室内,必须在阳台上;第三,不能当着正在读初中的儿子面抽烟。
三条“禁令”是全家一致通过的,烟瘾很大的王先生为此吃了不少苦。在家里,他尽量忍住不抽烟,即使抽,也偷偷摸摸地,“像做贼一样”。
外出聚会时,不能抽
实际上,出了家庭,在外面开会或应酬时,如果叼着一根烟,也会遇到婉转的提醒,甚至是直接的阻止。
30余岁的褚先生,是芜湖一位广告界人士。年纪不大的他,从大二开始就学会了抽烟,现在也成为了一名资深烟民。褚先生说,尴尬的是去客户单位洽淡业务。自己说着说着,就不自觉地掏一支烟点上了。这时候,对方往往会露出不悦的神情。有的女领导,当场就指出:“小伙子,不要抽烟,对自己不好,对大家都不好。”
晚上聚餐吃饭时,如果点上香烟,也经常受到阻止。给褚先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几个月前他和几个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在一起吃饭,席间有几位女士。这次饭局是朋友“有意”安排的,目的是想撮合褚先生和其中一位漂亮的姑娘能谈一次恋爱。其实,褚先生和那个姑娘的彼此第一印象也不错。遗憾的是,饭还没有吃半个小时,那位姑娘突然离开了褚先生边上的座位,而去了桌子对面的座位。这是咋回事?原来,就这几十分钟的时间内,褚先生已经抽了三根烟。而一桌子的朋友,只有他一个人抽烟。“人家女孩子非常反感抽烟的男人,而且觉得你连续抽那么多根,是对别人的极不尊重。她说,你俩不适合!”朋友这样告诉褚先生。
公共场合里,不宜抽
虽然城市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是其实并没有严格的执行力度。对烟民的限制,往往还是要靠“人民战争”。
“十几年前不一样,在哪里都可以抽烟。公交车、出租车、商场……嘴里衔着一根烟是很神气的事情。现在不一样了,就算没有专门的人管你,其他市民也会提醒你。”烟民曹先生对记者说。有一个周六的晚上,曹先生在步行街上烟瘾犯了,随手掏一支就抽了起来。妻子去一家商场购物,曹先生跟着后面。刚到商场门口,就被一位顾客提醒了:“师傅,商场里面不能抽烟。”曹先生站在商场门口,想把剩余的半截香烟赶紧吸掉,不料穿制服的商场保安走过来对他说:“吸烟请去垃圾桶旁边吧,在这里吸既会弄脏环境,也不雅观。”没办法,曹先生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商场。
许多烟民都表示,现在抽烟的空间越来越小,别人对抽烟的容忍度越来越低。香烟对烟民有巨大的健康威胁,而周围人也敏感地意识到了二手烟的危害,大家都会自我保护,因此就会直截了当地对烟民进行阻止和批评。说“烟民已遭到了排斥,烟鬼已遭到了歧视”,一点都不过分!
新闻推荐
6月7日上午,市无线...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