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位盲人,双目失明多年,是《大江晚报》给他黑暗的世界带来了光明,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其实,父亲过去也曾拥有健全的双眸,用明亮的眼睛看世界。早年,他离开家乡芜湖,到合肥工作,并成家立业。平时父亲喜欢看报纸,尤其家乡的《大江晚报》是他的最爱。因为《大江晚报》是他了解家乡变化的一扇窗,更是他消解乡愁的一剂良药。每当想家时,看到《大江晚报》,如同与家乡亲人久别重逢一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父亲退休后,终日忙碌的他一下闲了下来。而就在这时,不幸降临,在一次眼科疾患中,父亲的世界一下子失去了光明,如同陷入深渊。黑暗的世界是痛苦的,父亲曾几度想轻生,是《大江晚报》给他带来了光明。
当时,恰好《大江晚报》上刊登了一篇介绍家乡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克服重重困难走上自学成才之路的报道。父亲从这篇报道中获取了力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渐渐地,灰心丧气的他摆脱了消极情绪。
父亲说,他的生活离不开《大江晚报》,只要“看”到《大江晚报》,他就倍感亲切,好像回到了家乡一样。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一年春节,父亲突然想家了,晚上做梦都是小时候在家的情景。第二天早上,父亲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让我读报纸上关于芜湖春节期间的新闻,我一边读,父亲的嘴里一边唠叨他小时候过年的趣事,脸上乐开了花。此时的父亲,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大江晚报》就是他生活中最好的精神食粮,以前,每天报纸一到,父亲会一口气把报纸看完。失明后,再也无法自己看报纸了,我就主动承担起每天给父亲读报的任务。我根据父亲的喜好,先将重要的新闻、家乡的新闻读给他听。此时的父亲,总是像一个专心的小学生,凝神静气地听着。
每当父亲获悉家乡的变化时,脸上总会洋溢着笑容。记得有一篇报道说,便利的大交通给芜湖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父亲高兴地说:“等你有了车,也拉我和你妈回老家看看。”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我有车后特意拉着父亲,回到芜湖,让父亲体验了一下这份惬意。
父亲虽然看不见,耳朵却非常“灵”。有时,我在读报时读错了音,父亲会及时指出,给予纠正。因此,我读文章由开始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发音标准、字正腔圆,都颇有点电台播音员的味道了。
这就是《大江晚报》带给父亲的力量,她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父亲人生的航程,照亮了他的世界。
□ 洪云钢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为在全市倡导坚持母乳喂养宝宝的理念,落实2015年“世界母乳喂养周”宣传活动,8月15日上午,芜湖市卫生计生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市妇儿工委办联合在市...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