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据说,好诗是一个文人毕身精气、心力所筑;据说,好诗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别人说,诗有魔性,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我觉得诗有仙气,周身轻盈,缥缈难定。
上幼儿园时,我就拥有了一本《必背古诗》。在父母的督促下,我每天艰难地照着拼音,摇头晃脑地读着。稚嫩的童音和这些古老的工艺品相混合,古朴又鲜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中的意境全然不知,诗中的思绪全然不晓,只是觉得这些陌生的词句搭配有趣而新奇,我囫囵吞枣似的念着,吮着这脉顺着时光流淌下来的甘露。
没有什么古老的文学创作能比中国诗歌更承接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因此,懂诗之人更是少之又少。
诗产意所凝。有多少人,只看见“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的眼前富丽,却没有看透“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的背后怅惘。他们有他们的盲目,诗歌有诗歌的自持。他们追求文章的字字珠玑,诗歌坚持自己的浑然天成,他们无视诗的真心实意,诗流芳千古,可怜他们不配去爱。他们可以轻视诗的内涵,但诗会以口口传颂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文学,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路上多的是不懂诗的人,但那又怎样?诗是文艺的玄灵,永恒的长明。
我曾以为我爱诗,思诗,慕诗,念之如狂,现在才发现我懂它甚少,连皮毛都算不上。诗是要用心去体味的,唯有知其本意,才能真正去爱。它曾打马而过,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它曾踽踽独行,留下“明朝深巷卖杏花”。
我曾痴望尾其踪,步其尘,但终无果,究其因——它有彩翼,我无灵犀。
想说爱诗不容易,但我不会因此停下脚步。诗若成气随风舞,我便作蕉待雨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赵和...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