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自古是一个大码头,不少名人在芜湖生活过,或以此为跳板,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民国大小说家张恨水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恨水是一个纯粹的报人,终身从事新闻及文学工作,笔墨耕耘数十年,写下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4000余万字,其中仅长篇小说就有近百部,现代作家无出其右者。特别是《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长篇小说,经常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一直脍炙人口。
张恨水自小就喜欢写作,但来芜湖前,他的写作生涯并不顺利,当时他潜山老家的乡人讥笑他,认为搞写作的张恨水是一个绝对无用的青年,甚至有人说读书如读得像张先生一样,不如让孩子看一辈子牛。
1918年,张恨水时来运转,由朋友推荐,应邀到芜湖任《皖江日报》总编辑,那时他只有二十三岁,开始了他文学人生、报业人生的起步。他在《皖江日报》副刊上连载他的第一部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开芜湖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据张恨水先生自己在《写作生涯回忆》的描写,“苦闷地在家里度过残年,凑了三元川资,由家乡去芜湖。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和报馆当事人一席谈话,就约定了我当总编辑,当时就搬进报馆去住。当年的内地报纸,除了几条本埠新闻,完全是用剪刀”。当时,他的责任是负责编副刊,张先生自然不愿意连副刊也靠剪报,就连载自己写的小说。他还在《皖江日报》连载了一个长篇《南国相思谱》,完全是谈男女爱情的。由于报纸编得好,他的薪水由每月八元涨到了十二元。
后来,有朋友鼓动张先生说,你有这么好的笔墨,为什么不到大地方闯一闯呢?于是,在1919年秋天,他把所有的行李卖了做路费,搭京浦车北上北京,在北京媒体圈谋生活,并得到成舍我的器重。到北京的第二年,芜湖的《皖江日报》还向他约写长篇小说,他就以当时安徽波澜壮阔的自治运动,写了《皖江潮》这个八万字小说。小说引起了家乡人民的共鸣,芜湖的学生,将小说里的故事编成剧本,并进行了公演。在北京期间,他还担任了芜湖《工商日报》的驻京记者,为芜湖人及时提供北京新闻。
由于有在芜湖打下的良好写作基础,张恨水在北京如鱼得水,文学创作攀上了那个时代的高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有五六家报纸同时连载他的长篇小说。他的名篇《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都帮助了报纸的发行。每天下午两三点,就有很多读者在报馆门前排队,欲先睹为快。他用文字把报纸副刊的作用推到极致,用小说扩大了报纸的销量。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上刊登后,销量猛增;广告刊户,纷纷要求版面放在靠近小说的地方。一时,张恨水成了《新闻报》的财神。从此,《新闻报》的连载小说,也被张先生包办。张恨水十几岁就开始写长篇小说了,他刊载在报纸副刊上的章回小说,利用章回体旧瓶装新酒,文字浅显,描写生动,刻画入微,将近代中国的人情世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极尽蜿蜒曲折之妙,妇孺喜闻乐见,连陈寅恪、鲁迅的母亲都是他的粉丝。
张恨水在芜湖期间,母亲等家眷也跟着在芜湖住家了。张恨水去了北京后,1922年的旧历年,他还回芜湖探访了安居芜湖的母亲。1937年南京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前夕,张恨水由南京回到芜湖,还在芜湖医院治过病。虽然张恨水在芜湖只生活了短短数年,但他当年的辛勤笔耕已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芜湖灿烂辉煌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新光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闻飞
记者
叶潇)4月1日,记者在市工商质监局了解到,自即日起至6月底,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检...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