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晔 实习生 吕世丹
从“偏僻之地”到“城市新中心”,城东完成了“美丽蜕变”; 从“忧居”走向“宜居”,越来越多的江城市民改善了居住环境……近年来,芜湖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拉开城市框架,深化城市内涵,改善人居环境,一座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正款款走来。
拉开框架:从“东扩南进”到“跨江发展”
今年开学季,位于三山区的北师大芜湖附属学校迎来了第二批新生。红色的教学楼与学校旁的莲花湖公园相互映衬、互为风景,优美的环境让过往市民流连忘返。
多年前,三山还是一张“白纸”。如今,宜居月亮湾等一批公租房投入使用,黄垅路、固堤路、莲花湖路等主要道路建成通车。莲花湖公园、三山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工程纷纷完工,一片宜居的热土正“呼之欲出”。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越来越多的“荒芜地”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新中心”。驱车在城东街头,过去的荒无人烟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浓荫滴翠的碧树。行驶在中江大道上,双向12车道的设计让人视野开阔。
一路走来,同行的“老芜湖人”张林不禁连连“点赞”。“曾经,这里还‘很偏\’呢。”他告诉记者,现在,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市政府、中央公园、博物馆、规划馆、雕塑公园先后建成,教育、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城东是名副其实的“首善之区”。
日新月异的城东与三山,是芜湖城市发展的缩影。多年来,芜湖坚持“东扩南进”、“跨江发展”,城市筋骨日益舒展,“大城市”框架日益清晰。2011年,芜湖行政区划重大调整,无为、沈巷划归芜湖市管辖,市域面积扩大至602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49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5平方公里。目前,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20平方公里控规编制完成,道路总里程达70公里,日供水3万吨的水厂和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并通过市场公开招标确定了供水、供气特许经营企业。大龙湾片区一、二期工程建设正全面推进。
提升内涵:“品质牌”与“升级路”
在城市排涝信息与自动化中心,只要打开一方大屏幕,实时“排涝情报”尽收眼底。今年汛期,虽然芜湖市连续遭遇特大暴雨,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主干道路无积水、排涝明渠无障碍、机械设备无故障”。“排涝泵站、信息系统等 ‘城市管家\’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化,提升了城市内涵与品质。”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座城市的品质,还体现在人居环境中。芜湖市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保兴垾城市排涝及周边环境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1年至2015年,全市累计新增绿地2400万平方米,建成绿道244公里,神山、银湖、西洋湖公园基本建成,天门山、汀棠公园改造顺利推进。
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芜湖可谓“亮点频现”。目前,近300个老旧小区及单位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滨江、城东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50万吨/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1%。同时,建成了11座行人过街通道,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长江南路一期、二期供水管网工程完工,LNG液化工程投入运行。
如果说过去的变化,是芜湖打好“品质牌”的必然结果;那么未来的江城,将继续走向城市升级之路。一方面,树立“绿化提升、有机更新”的理念,以“园林特色化、道路景区化”为目标,围绕“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等方面,通过“补、遮、改、拆、建”等措施,重点实施城市出入口及交通主干线品质提升工程,并突出重要节点,因地制宜建设街头游园,增加绿雕和绿篱。力争在三年内,实施弋江路等13个品质提升项目,使芜湖城市形象有质的提升。 (下转2版)
雕塑公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记者 梅韬 实习生 李广鹏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云涛)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8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峰,市领导董群、张志宏、司旌霞率队调研教育工作,看望慰问一线教师,向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教...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