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刑事案件“零口供”怎么判?拆迁过程中,政府部门非法拆除住宅导致居民财物受损又无法鉴定价值,怎么判?不满意处理结果,当事人重复多次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合理吗? 11月3日,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全省法院第四批参考性案例,其中典型案件的详细阐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刑事案件“零口供”情况中,王勇强奸、敲诈勒索案作为参考性案例,详细展示了客观证据薄弱,法院如何正确运用刑事证据规则,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据法院审理查明,自2009年起,被告人王勇通过QQ聊天、微信等方式寻找在校初中未成年幼、少女,以交友为名与她们聊天,并在一些学校的贴吧中称自己在社会“混”得很好,经常打架,很多人都非常惧怕他。进而,王勇找机会以诱骗、威胁、恐吓的方法要求与这些幼、少女见面,并扬言若不见面便要对她们进行殴打。为了能顺利将被害人诱骗至指定地点,王勇安排他人先与被害人见面,确定被害人身边没有人陪同,再将被害人带至宾馆房间,之后采取言语威胁或暴力手段对其侵害。王勇还指使他人帮助在网络上或者身边多接触一些年纪小的或者刚上初中的女学生并将她们带至自己事先开好的宾馆房间,采取语言威胁、暴力等手段对其侵害。通过上述手段,王勇共侵害16名幼女、少女。此外,王勇还对向被害人家长告知实情的某文具店老板进行敲诈勒索。
王勇归案后,对犯罪事实拒不供认,基本上属于“零口供”,仅在第一次讯问中承认和被害人陈某发生了性关系,但是辩称陈某是自愿的。在之后的侦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间,均拒不认罪,也不做任何辩解。一审时,芜湖市中级法院判处王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王勇提出上诉。二审开庭时,王勇拒不出看守所,并采取自残的方式逃避审判。二审法院采取远程视频庭审方式开庭审理。经省高院二审,维持原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裁判法院经依法审查,认为虽然王勇在侦查、起诉、一审、二审阶段均基本系“零口供”,始终拒不供述,但通过综合考量被害人陈述、辨认笔录、证人证言、同案犯供述、法医鉴定意见等证据,通过综合分析认证,已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足以认定犯罪事实。“典型案例的发布,能够推动统一裁判尺度,促进类案同判,促进司法公正和公信。 ”省高院工作人员介绍。
在发布的案例中,徐某诉宣州区人民政府不履行信息公开法定职责案也纳入其中。据介绍,因为征迁问题,徐某和丈夫先后至少252次提起政府信息公开申请,54次提起行政复议,40次提起行政诉讼,涉及案由均相同。法院认为,徐某的行为已经明显偏离了公民依法、正当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正常轨道,背离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初衷和立法目的,于是判决驳回起诉。“对于当事人重复多次就相同或类似事项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法院对其起诉应依法严格审查。若起诉有悖诚实信用原则,不具有正当性,应依法驳回起诉,防止权利滥用。也是引导当事人依法诉讼、理性诉讼、诚信诉讼。 ”省高院工作人员介绍。 (陶庆记者唐欢)
新闻推荐
12月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内,几位辖区居民在查看改造项目介绍。当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就辖区内一处街区改造开始征求辖区内民意,并由居民投票决定。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