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都没长冻疮,这开春了反倒感觉痒痒的。”最近,在芜湖一家商场工作的小方发现,右边耳朵根又红又肿,还痒爬爬的,去医院一看,果然是老毛病生冻疮了。这可不是什么怪事,记者在芜湖市多家医院和120急救中心都了解到,最近早晚温差大,上周末又赶上雨天降温,冻疮、心脑血管病等冬季病正呈高发的态势。市民不能掉以轻心,早春寒凉,衣食上要注意保暖。
赶早买菜差点晕倒
小方是商场的收银员,每天两班倒。这段时间,早晚温差大,忽高忽低的气温常令她措手不及。“比如,我上早班,骑车出门时是棉袄加大围巾,中午下班,热得只穿一件单毛衣。”要是不急着回家,和朋友逛个街吃个饭,到傍晚又冷下来了,“不戴手套骑电动车,都能一路抖到家。”
这样没几天,她就发现耳朵上长了冻疮,热热痒痒的还不敢抓。现在她遵医嘱涂药,“还好不太严重,没有溃破,后面注意防护,会慢慢好的。”对于小方这种情况,市一院皮肤科的张正勇主任表示,虽然到了春季,但早晚的气温还与冬季差不多。一冷一热,裸露在外的皮肤血管会冻伤,出现炎症。特别是有冻疮史的市民,尤其需要注意。
同样因为气温的不稳定,江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相比冬季,并没有大量减少,医院内“一床难求”,120也接到不少求救电话。72岁的王奶奶家住新市口,血压一直不太稳定。上周日早上7点多,她出去买菜,走在半路突然头疼,“一下子坐在地上,感觉要晕过去了”。 后经及时治疗,王奶奶已经没有大碍,正用药物调理。
市120急救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这几天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特别多,有的还情况危险,“温差过大很容易促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尤其一天当中,清晨5到6时以及晚上8到9时这两个时段,最为危险。”有病史的市民此时尽量不要出门,平时按要求服药,不可随意减量或停止。
春天要“急脱急穿”
这个星期,江城的温差还将进一步扩大,且春雨绵绵多大风(如图)。在芜湖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专家提醒市民,一定要注意保暖,学会“春捂”。
首先,要急脱急穿。经常在户外活动的年轻人和孩子,从阳光下走进室内,感觉有点凉了,马上穿上衣服。另外,春天风大,出汗后毛孔张开,容易受寒,要注意避风。同时,春捂也要看具体气温。“15℃是临界值,气温持续在此以上,且相对稳定,就可以不捂了。温差有7、8度甚至十几度的日子,一定别忙着穿单衣。”增减衣物前,最好看看天气预报,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老人和孩子可以提前一两天就捂起来。
另外,“春捂”原则是“下厚上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三个部位。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寒从脚下起”,脚底神经末梢丰富、敏感,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暖和起来。
葵花子韭菜多吃点
在饮食方面,疾控中心的专家建议,要多吃三类食物。一是产热食物,低温会对人体内分泌及消化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分解加快,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因此,早春可适当摄入主食和含少量糖分的甜食,鱼类、奶类等优质蛋白质也是佳选。
二是温性的食物。中医认为,羊肉、桂圆、韭菜、核桃、小米等具有温阳益气的作用,多吃可以提高御寒能力;而鸭肉、螃蟹、香蕉、黄瓜、西瓜、梨、绿豆、冰糖等凉性或寒性的食物暂时少吃。最后是富含蛋氨酸的食物。低温使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加,肌酸的合成及脂肪的代谢都需要甲基,这些甲基可由蛋氨酸来提供,富含的食物包括芝麻、葵花子、叶类蔬菜等。 记者 程茜 文 吴安亚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10日,芜湖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3·15到来之际,组织了40余名消费者代表走进南陵大浦乡村世界,参观现代农业,同时也对大浦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这些消费者代表中有人...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