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在长江沿线的重要航运城市芜湖,坐落着一座由中国气象局认定的“中国百年气象站”——芜湖国家气象观测站。
诞生:近代中国最早观测站之一
1876年,清政府被迫签署不平等的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1886年,在外国商团的授意下,传教士在芜湖天主教堂内建立了测候站,开展了降雨等观测项目。很多人认为,这是芜湖百年气象观测记录的“开篇”。但事实上,芜湖气象站的历史可能远不止于此。据吴增祥先生所著《中国近代气象台站》一书记载,早在清朝同治八年十月(公元1869年11月),清政府就根据时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北爱尔兰人)提议,开始在我国沿海、长江重要口岸海关及近海岛屿建设气象站,其中就包括芜湖气象观测站。这一说法也在中国气象局档案馆中得到印证。遗憾的是,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芜湖气象观测站被迫停止工作,连续数十年的观测记录因此中断。
重生:在艰苦环境下执着前行
1952年,芜湖气象站在人民手中获得重生;1954年,芜湖市首个符合国家气象观测规范的观测场,在镜湖区张家山的一块平地上建成。
建站之初,全站上下只有7名职工。在那个年代,气象工作者的生活如同“苦行僧”。他们在简陋的工作场所里,用着较为落后的设备,过着几乎与 世隔绝的生活。据曾在这里工作的老同志回忆,当时台站里除了观测仪器,办公用品就只剩算盘和各类查算表。测报人员要在规定的短短十几分钟内,在观测场内读取各种仪器的数据,并进行订正、查算,随后要编辑密码电文,最终完成资料传输。
发展:新技术带来自动化变革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特色气象事业飞速发展起来。一直在坚持中成长的芜湖气象工作者也把握住机遇,将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芜湖气象部门1986年正式使用PC1500A 袖珍计算机开展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人工编报成为历史;1995年,启用“286”计算机,观测资料处理开始逐步迈入自动化时代。
1993年4月1日,芜湖气象站安装了安徽全省第一台卫星云图接收机,建立能够接受日本GMS卫星资料的地面站,实现卫星云图的实时接收和气象资料的“一机多屏”显示;1996年,建成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VSAT小站;2005 年,建成“风云二号”C星中规模卫星云图接收站。(下转3版)
新闻推荐
“市委出台实施意见,为政协民主监督提供了遵循和依据”。2月28日的中共芜湖市委常委会上,市委书记潘朝晖在审议《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意见》送审稿时说道。3月19日,市委办公室印...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