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股科技风在芜湖一中校园刮得正劲。自从2015年在全市中小学生社团展演中,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夺取一等奖后,芜湖一中的科研社便一战成名,在校内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追捧。除之前火山喷发等项目,科研社又增加了葡萄酒酿造、生物组培、测量光波等新项目,社团成员也成倍增长,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如今的150多人。近日,科研社两任社长,以及负责校社团工作的王老师和凌老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详细介绍了这个掀起全校科技热的科研社。
科技达人 一战成名
与上世纪80年代盛行一时的课外兴趣小组相比,如今的中学生社团活动已不再仅仅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也已摆脱“以教师指导为主、听从学校统一安排”的被动模式,而是给了学生极大的学习选择权和活动自主权。“社团一系列工作和活动都完全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如社长的设立、指导老师的确定、活动场所的联系、活动内容的安排等,学生都是自己做主。”校团委书记李路平对记者说。
如今,社团已成为中学校园中最活跃的元素。在学生眼里,社团是实现自我理想的家园;在教师眼里,社团则是推行素质教育有力的抓手。
据了解,芜湖一中的校园社团共有34个,而科研社连续六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社团,是校园最活跃的社团之一。“这个社团2013年成立,2015年,在全市中小学生社团展演上,当时的社团成员制作的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可谓惊艳全场,当‘火山\’喷发,丝丝青烟冒出,进而冒出火光,火山岩浆喷涌而出时,孩子们可兴奋了。那个实验可是花费了同学们很多的课余时间,经历了一次次的实验和失败后,在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的帮助和支持下,终于获得成功!”校社团活动指导老师凌燕告诉记者:“自从那一战后,科研社就成了学校的‘香饽饽\’,学生们纷纷报名加入,自主走近科学,改变了过去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局面,使科技教育既在面上得到普及和提高,也让部分科技特长生能够在活动中‘跳出来\’。”
“我们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平台,无论科研经费还是设备,只要学生按需要申请,学校就会无条件提供,为他们提供最优发展空间。”李书记表示,希望学生通过科技社团的活动,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充分发掘潜力。
恋上组培 收获满满
谈起科研社目前的新项目,新任社长高一学生程祎和上任社长高二学生胡俊都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
程祎告诉记者,目前正在进行的是蓝莓的植物组织培养项目,“植物组织培养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细胞,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胡俊兴奋地告诉记者:“之前我们培养的马铃薯、菊花、草莓和铁皮石斛都成活啦。”
“我们现在的培养基分无土和有土的,目前发现有土的消毒时间要比无土的长。”作为新任社长,程祎也俨然成了科技控,“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这些污染源一旦带入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续接到培养基上。但目前对消毒时间以及培养基激素配比有时还掌握不好,以前实验也出现了植物被感染发霉及坏死的现象。但在生物和化学老师的帮助和多次实验后,我们最终还是成功了。”
当问为什么会选择进入科研社,程祎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爱科学,经常在家制取各种结晶、二氧化碳等科学小实验。“以前从课本上学到的生物知识,现在终于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实践,心里特别有成就感。”程祎高兴地对记者说。
因即将进入高三学习阶段,将退出科研社的胡俊流露出不舍的情愫,作为上任社长,他希望聚集起校内的科技爱好者一起对未知科学领域进行研究,为所有有兴趣、有想法的人提供一个平台。“科研社里面大部分人都还是新手,对组培的了解和认识停留在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但胡俊表示,只要同学们有问题都可以来问,他会尽自己能力解答。两位社长还商量对现有成员进行分组,分工合作会使实验有序且更有效率地进行下去。
在与植物组培“打交道”的这一过程中,两位社长和他们的社团成员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通过亲历研究过程,培养独立处事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地观察、动手实验等相关操作,学生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掌握课内相关知识,也逐渐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未来我们想考与科技有关的理工类大学”,两位社长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憧憬。记者陈轶敏
新闻推荐
1、因更换电杆、绝缘化改造、更换导线,清竹变清湾109线支纬三路#1221断路器分支开关、清金105线新阳路#0552断路器分支开关停电。时间:07:00-19:00范围:【弋江区】芜湖高新区管委会(新阳路基建)、恒隆路...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