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潜 “芜湖铁画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申遗过程,而最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用近20年的时间,将古老的民间技艺——影雕技术学成后带回故乡芜湖,与传统的铁画艺术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石刻画工艺,我想将此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在湾里街道银湖小区的创作画室,记者见到被称之为芜湖石刻画“第一人”的李小广先生。 家族数代与绘画结缘,从李小广记事起,祖辈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为村民家画新年“灶台画”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寓意吉祥的红梅、喜鹊、荷花等中国风元素让李小广甚是喜欢,也结下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缘。1992年,21岁的李小广奔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班系统学习绘画艺术。1994年,李小广先后在惠安中学和福州大学任教,正是在当地从事绘画教师的经历,他首次接触到福建当地一门独特的艺术——影雕。“这门艺术需要创作者以钻头代笔,通过传统的手凿方式在天然花岗石上凿刻成画,当我看到石头上雕刻出的一个个逼真的肖像,一幅幅亭台楼阁、水墨丹青图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可以说影雕技术的学习是我日后创作芜湖石刻画的重要基础和灵感源泉。” 1998年,李小广从福建回到芜湖,带着对艺术的执念,他偏居一隅、日夜凿刻,通过多次对传统艺术创作的改进并结合家乡铁画技艺,创造出一种画面逼真、艺术视觉冲击力更强的艺术形式,即被业界广为称赞的芜湖石刻画。“其优势在于画面更加逼真饱满,融影雕、铁画二者之长,至此,我心里种下‘申遗\’的种子。”在他的作品中,有长达6米的《清明上河图》,《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索菲亚·罗兰》等。但在李小广眼中,个人技艺远不及工艺的传承发扬重要。在创作过程中,为突破其传统影雕技艺“粗”和“慢”的缺憾,也为大幅化、批量化生产能够实现,他大胆将传统的手凿方式换成电凿加工,并通过改进电凿钻头,使画作线条更为生动细致,“肖像作品中的头发丝、眼睫毛,山水画中缥缈的云雾都仿佛有灵动的感觉。”这是客户对李小广作品的真实评价。 李小广在慕名前来拜访的人中招徒授业,他的门生中,既有普通的篆刻师,也有身残志坚潜心学习美术创作的残障人士……“申遗”之路漫漫,李小广说,但这并不妨碍自己毫无保留地教授这门技艺,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芜湖石刻画的创作中来,让这门传统技艺在家乡热土绽放璀璨光芒。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9日,由芜湖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芜湖日报报业集团、芜湖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红色领航·E芯服务”芜湖市出租车行业...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