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
大通盛产江鲜,这与大通特殊的地理区位有很大关系,自唐宋形成市镇以后,大通鱼市一直呈现着壮观的场景,在长江中下游久负盛名。
历史上,大通本地河南嘴渔民捕捞的新鲜鱼虾与江北陈瑶湖、江南青阳童埠湖等水域盛产的鲜活水产品,都汇集大通和悦洲市场出售。如今的冬季大通,澜溪老街两边尽是晾晒的长江野生鱼干,已成游客纷至沓来、惊艳的美景之地,但与几十年前繁华的大通鱼市却没法比,用大通老人的说法是“差得太远”。每年鱼汛季节一到,那时的通河两岸(即鹊江两岸)大街小巷,遍地是鱼堆积如山,整个大通顿成一座不夜城,空气中弥漫着江鲜鱼腥气。鱼多价贱,但卖鱼人不少,鱼商遍布街头,真应了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所说的“鱼蟹不论钱”!那时的通河两岸,大小鱼行七十多家,靠鱼吃饭的商铺两百多家。经营资本在一万银元以上的较大鱼行有四家:最大的是孙松龄的“通和”与耿安定的“耿发记”,他们直接跟南京、上海的巨商挂钩,商铺规模也不小。当时,大鱼商们都是坐行收购鲜活水产,然后分类加工,输出外销;小鱼贩们则肩挑鱼筐穿街走巷,“卖鱼呵,卖鱼呵”的沿街叫卖。那时大通,一般人家吃鱼很平常,跟如今鱼成珍贵食物不可同日而语。
据大通老人介绍,直到一九五四年,大通街上小鱼一般只卖五六分钱一斤,达到八个铜钞以上的应是“上色鱼”(方言,即鲥鱼、鲟鱼、青鱼、刀鱼、鳜鱼等珍贵好吃的鱼)了。即便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河南嘴渔业公社”也还有两万多渔民、6700多条渔船,他们每天都到长江、青通河、白浪湖、水桥湖、缸窑湖等水面捕鱼。那时,江河湖面生态都好,渔业资源特别丰富,每年油菜开花时一天捕的刀鱼都有三四万斤,哪像现在几乎捕不到?老人的言语让我们感叹变化太快,更惊讶那么多鱼,大通本地几万人如何吃得了?所以开渔行的商家便想方设法外销。他们将大批鲜鱼冰冻后,再用冰块压放木桶(每桶四百斤鲜鱼)内外运,及时远销上海、苏州、扬州、镇江、南京、芜湖等沿江城市。一般来说,大通那时冻鱼加工量最高日产可达万斤,每天外销大约四五千斤。作为江岸重镇,大通每天鲜鱼输出量着实惊人,但本地鱼市也很壮观。和悦洲大关口鱼市,通宵达旦都有鱼卖,品种繁多,鱼蹦虾跳,鳞光闪耀,足以见证大通人对鱼市与鲜鱼的偏爱。
每到中秋季节,肥美可口的鳜鱼(当地称“桂鱼”)上市,又肥又大的江河湖蟹也随之进入市场叫卖。那时螃蟹虽不像鱼集市遍布,但决不像如今这般金贵,一块钱能买好几斤。一般人家每年都要饱尝几顿蟹味,这在大通不足为奇。那时,大通市场螃蟹不仅好买,饭馆、酒店还会精心推出各种美味“蟹黄包”“蟹黄面”“炒蟹羹”乃至“蟹筵席”等,真是应有尽有。众多鱼蟹红白相映,呈现大家面前的餐桌,令人目不暇接,养眼可口又解馋。
大通鱼市的繁荣,得益大通江段及周边水域渔业资源丰富与捕渔业旺盛,而由此衍生的江鲜美食与渔民文化,也独具一格、耐人寻味。比如:鱼商们联合河南嘴渔民,每年正月组织、推出一年一度的“鱼龙盛会”。龙灯会场面宏大,盛况空前,表演的明灯彩绘长龙,最大的有一百三十多节,由四十多人擎舞穿街,热闹非凡,祝福渔业丰收,祈求生意兴隆。有别民间常见的是,大通鱼龙会上的龙灯造型,一律都是“闭眼龙”。据介绍,“鱼龙盛会”的龙灯忌睁眼睛,有这龙不吃鱼、只护鱼的寓意,借以庇佑渔业兴旺,带动鱼市繁荣。
近年来,大通鱼市早没了昔日的繁华,众多渔民在国家实施“渔民上岸”时另谋新营生了。随着大通古镇4A景区建成开放与正在强力推进的大通特色小镇建设,大通的渔民与鱼商们一定会在古镇新型业态发展中找到自我定位,再写新的辉煌!
新闻推荐
招聘会地点:鸠江区人力资源市场(芜湖市祥盛路,乘车路线:乘17路、游1路到鸠江区法院站下向北100米。)联系电话:5900808网址:http:...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