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芜湖 今日无为 今日芜湖县 今日繁昌 今日南陵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今日芜湖 > 正文

记一对特教路上的夫妻档 只要有信心 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奇迹

来源:芜湖日报 2019-06-13 01:00   https://www.yybnet.net/

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基——十个红黄蓝绿相间的字体作为校训矗立在芜湖市培智学校教学楼醒目位置,寄托着这所学校对孩子的殷殷期盼。幸福是什么?对这所学校里大部分孩子来说,幸福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慌、人生可以被社会容纳;对这里的老师来说,幸福是看着这些孩子快乐成长;而作为学校唯一一对教师“夫妻档”,刘寒和张康夫妻携手走在特教路上,用真情给孩子和家长们播撒希望,也在这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亦师亦友 缘起情生

“左脚踩在红色脚印上,右脚踩在蓝色脚印上,看好脚印方向,慢慢试一试。”“做得很棒,击个掌!”6月11日下午2点半,一年级教室里,张康正在给学生进行康复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肢体与思维的协调运动,张康在教学垫上一遍遍边跳边讲解着做示范,随后引导学生反复尝试。

自2001年任教以来,张康一直坚持在特教岗位上,竭力为智力残疾学生提供更好的康复。经过多年努力,他在教书育人、班级管理、教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个人也曾荣获市级特奥运动优秀教练员、市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

“我的爱人是我特教生涯的引路人,她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张康心中,妻子刘寒对特教事业满腔的热情、对教学方法孜孜不倦地探索、对孩子真情实意的关心,一直鼓励着、鞭策着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追溯特教路上这对“夫妻档”的缘分,还要从十八年前说起。

2001年,张康还只是一个刚走出校门的自信阳光的大男孩,身穿一套蓝白相间的运动服,脖子上挂着一支口哨,手里托着一只篮球,在培智学校面试老师的目光下,信心满满地展示了一堂体育课;那一年,刘寒是一名有着三年特教经验的优秀教师,也是那次招聘面试的考官之一。

那次面试,是两人缘分的开始。

2001年11月,刚从师范学校普教专业毕业的张康,带着向往与忐忑进入特教岗位。尽管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第一堂体育课仍然让他颇感失落。“那堂课是教九年级学生定点投篮,上课过程远比我想象得困难。”张康回忆,课堂上,他将投篮的标准姿势示范了很多次,可是,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按标准模仿进行,大部分学生很难单手做出投篮手势,还有一些孩子直到下课也没有给过回应。

普通孩子十分钟能掌握的动作要领,在这里则需要一堂堂课、一次次重复示范,才能看到一点点效果,这让刚接触特殊教育的张康不知所措。从普教到特教的适应过程,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更多的是教育理念的适应。“现在,我不会再用刻板的模式教孩子,也不拘泥于一个手势、一个动作,让孩子们从中找到自信,避免受挫折,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张康认为,引导他教学思维转变的,正是他的妻子。

探索课改事业起步

在培智学校,每个班级里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参差不齐,致病原因也不尽相同。智力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自闭症……培智学校接收的患儿情况越来越复杂,原先使用的全国统一的轻度培智教材和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的教学需求,为此,从2002年开始,芜湖市培智学校拉开了“课改”的大幕。

“当时学校先成立了两个实验班,分别安排了两组教师搭档教学。张康和我正好分到了一组。”刘寒回忆,当年,她任实验班班主任,张康是她的助手。面对未知的领域,没有教材可以借鉴、没有大纲可以遵循、没有方法可以套用,刘寒带着小组成员,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和总结教学经验。

在课改期间,刘寒第一次接触“自闭症”。当时国内的自闭症医疗、康复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康复技术仍是一片空白,没有教育方案可供借鉴,网络也不发达,专业书籍更是难寻踪迹。刘寒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特殊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不断积累经验,自己花钱参加国内先进的自闭症教育疗法。这个阶段的学习,也为她今后在学前康复教育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刘寒执教的一年级来了一位名叫小溪的自闭症孩子。第一次见到13岁的小溪时,刘寒非常震惊:“这个孩子有严重的自残倾向,手掌被自己咬得伤痕累累,半边脸淤青发紫,还经常撕扯自己的头发。”

为了更多地了解自闭症患儿的心理和行为,刘寒和小溪妈妈一起去南京儿童医院,向医生请教自闭症的相关专业知识。“得知美国有自闭症儿童专家定期来南京儿童医院讲课,从第二个周日开始,我每周自费去南京听课。”刘寒说,自己做了大量的笔记,并摸索制定了针对小溪的康复训练办法,每天在MSN上向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汇报康复计划及成效。在经历了大量的训练后,终于有一天,孩子自残行为全部停止,肉嘟嘟的小手不再去扯她的头发和衣服,得到夸赞后也会开心地与老师击掌。看到小溪的变化,刘寒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进一步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每个周末,刘寒就把小溪带到游乐场玩,请他吃肯德基,最终,小溪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完全接受了刘寒。“小溪现在快28岁了,虽然早已离开学校,但我仍是他最依赖最信任的人之一。”刘寒说。

正是刘寒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探索,深深地影响着张康,让一直处在适应期的张康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放下对生活的恐慌,去接纳我们,去学着爱别人。”

三年的搭档时间,刘寒积累了丰富的学前康复教育经验,而张康,对刘寒的感情也在长期的相处中,经历着一次次蜕变--从最初对前辈的敬畏,发展成对她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的钦佩,最终,浓浓的情愫在心底蔓延开来。

事业相助 生活相依

特殊教育是一条漫长而充满荆棘的路,你得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2007年,对刘寒和张康来说,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夫妻两人相互鼓励、携手并肩地奋斗在特教的路上。

“我爱人刚进校时,我是他的引路人,现在,他的进步非常快,经常给我的教学提供很好的思路,给我工作很大帮助。”刘寒坦言,自己的性子比较急,而丈夫的性格沉稳、内敛,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两个人的互补性格,经常给她意想不到的帮助。

2010年,刘寒的班级新进来一名自闭症孩子,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不管刘寒使用什么方法引导,孩子一句话都没有说过,表达情绪的方式就是大哭。面对这个孩子,刘寒心灰意冷。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刘寒向张康表达心里的沮丧时,张康安慰妻子,并提议由自己将孩子带到开放的空间中训练。

从那周开始,张康每周带这个孩子去两次赭山公园,一边陪着孩子玩沙,一边拿出卡片开发他的认知能力。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张康兴冲冲地回到家,高兴地对刘寒说,孩子开口说话了。“当时我不敢相信是真的,我们花费了三个月的努力一点没有成效,他一个半月就让孩子说话了。”刘寒说,这件事给她很深的触动,让她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让孩子认可我们,首先要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奇迹,我们不要太在意奇迹会不会发生,只要努力去做,它可能随时会到来。”刘寒说,每当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受到挫折,丈夫都会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在芜湖培智学校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像这样的奇迹真的时常发生。步入学前康复部“风信子儿童康复中心”,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从一楼拾阶而上,每一面墙都被老师精心设计成学生的作品展示区:艺海拾贝作品展区域悬挂着学生们制作的手工作品;让梦想飞翔作品展区域张贴着一只只经孩子们涂鸦的风筝;蝉夏主题墙上点缀着孩子们剪纸作品……每一件作品背后是老师们含辛茹苦的付出,每一根线条下是孩子们拔节生长的印记。“作为特教老师,我们的成就感来自于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虽然,这个进步过程比较漫长,只要有信心,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奇迹。”刘寒说。

记者 卫晗慧 文/梅韬 摄

新闻推荐

唱响国歌,做追梦少年

星期五上午,我去镜湖区体育馆参加学校组织的“唱响国歌做追梦少年”合唱比赛。走进体育馆,哇,体育馆好宽敞,人好多呀,大家进去...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推荐:
一寸一拳与一尺2019-06-12 14:48
猜你喜欢:
评论:(记一对特教路上的夫妻档 只要有信心 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奇迹)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