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韬漫画
常年帮助流浪者的杨顺兴、创办“阳光爱心协会”的周声伍、受人相助感恩助人的沙学翠、多年无偿照顾瘫痪邻居的彭金凤、热心社区公益的计庆春,等等,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是我们身边“有名”的好人。出名不是因为丰功伟绩,只是爱心的薪火相传,让每个文明细节汇聚成城市最美的风景。
“沐雨”人生 善念长存
三潭社区居民杨顺兴,多年来无偿帮助露宿在中山桥下的流浪者,捐钱送饭,冬季为他们准备衣物棉絮,甚至帮助尚有劳动能力的流浪者找工作,成为邻里间交口称赞的好人。杨顺兴早年间的生活非常艰苦,曾拖着一家老小远赴上海谋生,做过保洁员、捡过垃圾、卖过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条件改善之后回到芜湖帮助儿子做起了汽车养护的生意。“我经历过苦日子,看见他们可怜,便想伸出援助之手。”现年59岁的杨顺兴因常年的操劳,头发已经花白。
“志华爱心陪护群”创始人程志华也同样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因为在家中排行最小,一直备受父母宠爱,好景不长,原本幸福的家庭在父亲患脑梗塞瘫痪后戛然而止,随后的三年中,他一直在家庭和单位之间奔波,直到父亲逝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的离世给了程志华巨大的打击,让他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走上了志愿帮扶的爱心道路。
无独有偶,“金桥助学爱心协会”会长后宗贵原来只是芜湖县湾沚镇十都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幼年家境贫寒、少年不幸丧父、青年弃学打工、中年创业受挫……他几乎尝尽了人生的种种苦难。恰恰是这段艰辛的经历磨练了他拼搏的斗志,也在他内心深处孕育了扶贫济困的爱心种子。
“阳光爱心协会”创始人周声伍出生于弋江区澛港街道十里村普通农民家庭,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兄妹5人艰难生活,小学期间接受过希望工程资助,从那时起,周声伍就立志等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去帮助别人。
如果说“所有”,则显得有些绝对,但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好人,虽然他们艰难的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是,在面对不幸时,他们没有逃避和消沉,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而是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变故,一边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一边在心中孕育“为善”的种子。
受人相助 感恩助人
王翠华、沙学翠、曹章福兄弟,原本毫无关系的四个人,因为爱心,他们的情感紧紧串联在一起。对沙学翠而言,如果不是因为一场大火,她不会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身边有这么多好人的存在,更不会想到还有很多人需要她的帮助。
沙学翠的丈夫在十几年前因精神病发作离家出走至今生死未卜,只留下她和儿子相依为命。2010年,母子二人迁入洪桥社区弋江嘉园二期月恒园,本以为贫困的生活开始好转,没想到儿子也被检查出患有精神分裂。2012年3月12日,犯病的儿子一把火点燃了这个家。
当大火被扑灭后,社区党员志愿者王翠华立即组织居民帮助沙学翠将熏黑的墙面粉刷一新,并通过社区居委会向弋江区民政局申请临时救助。几天后,一场专项捐助由王翠华所在的党支部牵头开始。社区居民知道沙学翠的情况后,纷纷解囊相助,缓解了大火给这个贫瘠的家庭带来的不幸。
从那时起,王翠华就特别留意起这个家庭,时不时地帮助沙学翠照看她的儿子。“她比亲娘对我都要好”,沙学翠在这场大火中感受到周围邻居对自己的关心,对王翠华更是非常感激。这一场大火,不仅“燃”起了沙学翠和王翠华之间的感情,也“燃”起了沙学翠感恩的心。
社区里有对患难兄弟,哥哥叫曹章福,弟弟叫曹章应。弟弟从小患有脑瘫,全身肌肉萎缩,八岁以前都不会走路。父母相继去世后,弟弟便跟着哥哥生活,这几年随着病情恶化,弟弟再次无法行走,饮食起居全靠哥哥一人照料。
沙学翠了解到这对兄弟的困难后,主动承担起帮助曹章福照顾弟弟的责任。无论沙学翠多忙,每天她都会抽空推着曹章应在社区里转转,让曹章福可以安心休息一段时间,“我也是尽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像沙学翠说的,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将爱心薪火相传,是王翠华、沙学翠和曹章福兄弟的共同心愿。
榜样力量 精神标杆
小官山社区居民彭金凤是四级肢体残疾人,并患有心脏病,她的丈夫多年前因患胃癌做了胃部切除手术,如今,夫妻两人依靠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
尽管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拮据,但彭金凤的精神世界却非常精彩。1997年,当她从媒体的报道中得知南陵县家发镇贫困女童刘艳因家庭困难险些辍学时,她每年都资助400元供她上学,直到她小学毕业。
邻居贾玉敏瘫痪在床,家庭生活十分艰难。彭金凤得知她的情况后,从2008年开始就主动上门帮扶。为了解决贾玉敏洗澡难题,彭金凤自已拿钱为她家安装了热水器和浴霸。除此之外,彭金凤每周都要去贾玉敏家一次,帮助她打扫卫生,并陪她拉拉家常。
今年夏季,气温比往年都高,彭金凤仍然坚持去贾玉敏家打扫卫生,为她送去饭菜。为此,彭金凤和丈夫还争吵起来。“我不是不让她去,自己做好事能够带动更多人做好事,当然有意义,但那段时间天特别热,子女又都在外地,如果累倒了,后果不堪设想。”彭金凤的丈夫坦言,他有时候是极力阻止她去做好事,而彭金凤则在一旁委屈地解释,她认为自己做得这些还远不够,不能对不起父亲的光荣。
原来,彭金凤的父亲参加革命,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她的母亲常常告诉她:父亲能为解放全中国而牺牲,你就应该为党的事业多做工作,虽然身体残疾但志要坚定,努力把工作做好,活着就要多帮人。
正是父亲的榜样力量和母亲的谆谆教诲,彭金凤从刚参加工作直到现在两鬓斑白,她一直将乐于助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决心要把自己有限生命中的一点时间、一份爱心和一种责任,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社区帮扶 授人以渔
2011年9月6日,计庆春刑满释放回到了芜湖。20多年的牢狱生活让他对家乡完全陌生,原来的家被征迁,父母也不知身处何方。无奈之下,在辖区民警的帮助下,他来到殷家山社区,找到了社区居委会主任谢畅。在谢畅的帮助下,身无分文的计庆春治好了长期缠身的疾病,也获得了政府给予的临时性医疗救助。计庆春激动地告诉记者,要不是实在走投无路,他不会找到社区,在他的印象中,不可能有免费帮他的人。躺在病床期间,看着整日为他筹措医疗费忙里忙外的谢畅,他心中充满了感激,决定以后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社区居委会给予自己的无私帮助。
如今,计庆春已经成为了殷家山社区“编外”工作人员,他怀着感恩的心无怨无悔地为社区居民服务,赢得了居民对他的一致称赞:2012年春节,小区泵房老化,需要人员不停地手动为水泵加压,为了保障春节居民用水,计庆春除夕夜独自一人在泵房值守一夜;2012年4月,社区一对老夫妻家中失火,计庆春不顾个人安危,勇闯火场救出老夫妻两人;2012年冬季,大雪封路,计庆春一早义务铲雪;长年义务照顾社区内“三无”老人等等。
同样,罗方桃担任大花园社区残联专委已经7年,他原是芜湖市某改制企业人武干部,1996年,因工受伤,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尽管身为残疾人,但他依然怀着一颗正常人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2003年我和我的爱人下岗了,家里没有生活来源,女儿还在上学,社区对我很关心照顾,给我补助,所以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回报。”下岗后的罗方桃义务当起了社区通讯员,直到2007年1月,镜湖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残联专委,他在第一时间报名,并成功任职至今。“像我们残疾人找一份工作不容易,社区给了我这一片土壤,我就要发光发热,能做一点就做一点,用我们的行动感动、带动一片人。”逢年过节,罗方桃总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短信,让他备感温暖,“跟残疾人相处久了有了深厚的感情,只要他们需要,我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地去帮助他们,而居民的感谢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见微知著,因为社区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社区对辖区困难群众的帮扶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而如何从单纯的“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如何从“与人为善”提升为“与人行善”?这便是当下社区帮扶中需要正视与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逐渐从“单位人”演变为“社区人”,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诉求日益强烈,作为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则显得尤为重要。
□ 本报记者 卫晗慧 实习生 康宁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以“绿色 园林 生态”为主题的首届芜湖苗木交易大会,将于11月8日至10日在芜湖县芜湖花木大市场举行。本次交易大会由芜...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