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今非昔比榆林人

来源:榆林日报 2009-11-28 13:39   https://www.yybnet.net/

贺玉良

榆林地处陕北之北,北部接壤毛乌素沙漠,风起沙扬,遮天蔽日,南部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峁梁交错,沟壑纵横,水肥尽失,物产匮乏。自汉以来,天时更兼人祸,使这片土地沦为荒僻苦焦之地。清人王培芬所作一首《七笔勾》,极尽铺陈了昔日榆林的地面瘠薄,民风陋粗,词意虽尽显蔑污,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旧日榆林的凋敝。提起这首《七笔勾》,每个榆林文人不由得心头隐隐作痛。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时,榆林人才仿佛从一场梦魇中惊醒。多少年来榆林人是捧着一只硕大的金饭碗在讨饭吃,榆林竟是一方宝地,能源富集。榆林究竟有多富?举一个数据,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拥有10亿元的地下能源财富,这简直比“科威特”还“科威特”。在能源大开发的热潮中,榆林的GDP连年翻番创新高,在全省的排名噌噌地往前冒,仅次西安,神木竟昂首跨入全国百强县。榆林今非昔比,昔日一穷二白,今则富得流油;榆林人今非昔比,腰包一天比一天鼓胀,精气神一天比一天健旺。有人说,在能源富有的神府定靖,你抛一个砖头准会砸着一个百万富翁,就好像在北京城里一不小心就会撞着一个省厅级干部。

常言说,人穷志短。过去榆林人进省城,衣衫不整,气度粗犷,人家一眼就认出是陕北人,避犹不及。如今,你在榆林的大街上行走,看那来来往往的人流,男人衣着翩翩,女士花枝招展,这等光鲜,与昔日的榆林人判若天壤。当然,人穷见识也浅,以前曾听过这样的段子:咱两个榆林老乡到某个大城市的饭馆去吃饭,点了2斤饺子,服务员给端上了两盘饺子,两双一次性的卫生筷子,这两个老乡可从来没见过卫生筷为何物,就向服务员要筷子,服务员只好又给他们拿了筷子。吃完饺子,这两个老乡就用卫生筷剔牙,还嘟嚷着说,这牙签咋这么粗!

如今的榆林人进了省城,只要一吐言语,暴露了身份,人家就会交口咂舌,低声说,陕北人现在贼(西安方言,语气词)有钱!省城的房地产商就把广告做到了榆林,眼睛里盯的就是榆林人的钱包。可榆林人买房置业出手也颇为大气,一个单元的商品房从一层一口气买到顶层,叫“一柱柱”。这使我想起一个词:一柱擎天。乐得售房小姐花容灿烂。

古人说,为富不仁。可如今的榆林人富了才彰显出了仁义。过去是吃不饱,穿不暖,施仁行义鬼才信,可而今做起慈善事业来也是大气魄、大手笔。去年年初,南方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冰冻灾害,民营企业家刘彪一甩手就是一百万。有人饶舌说刘彪这是作秀,可刘彪就是秀出了榆林人的大仁大义,仁义无量。这只是个例,府谷不只有一个刘彪,而是有更多像刘彪这样的民营企业家投身到社会慈善事业中,铺路修桥,兴教助学,造福桑梓,反哺社会的事迹举不胜举,被社会学家们称之为“府谷现象”。汶川大地震后,榆林人更是当仁不让,有钱出钱,有物捐物,米面钱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灾区,毕竟中国一家亲嘛!这就是榆林人人格的伟大嬗变,这就是榆林人由穷而富后的脱胎换骨,这就是今非昔比的榆林人。

投稿邮箱:ylrbwyb@163.com

新闻推荐

青年志愿者服务新兵赴军营

本报记者吕晶摄影报道“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绿色军营,绿色军营教会我……”12月10日早上,从榆林驶向西安方向的7005次列车上,一首首豪迈的军歌无比嘹亮,一阵阵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西延铁路公司...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大型客机招摇过市2009-12-01 13:39
猜你喜欢:
评论:(今非昔比榆林人)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