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咸阳:大秦崛起之地

来源:咸阳日报 2010-06-25 00:33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刘涛

三千多年前,秦人先祖参与叛周复殷战争,战败后被周公从东方之滨逐至西北边陲蛮荒之地,沦为周天子的奴隶部落。

但就是从那时起,一个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王朝,悄然萌生并辗转至咸阳,最终成为一条东方的巨龙。

2010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批准实施一周年之际,中国晚报协会、《西安晚报》组织一批富有时代使命感的媒体人开始了首次文化之旅——“寻秦记”。

来自全国20多家媒体的50多名总编辑、记者,由东向西,溯流而上,沿西安、咸阳、宝鸡、天水这四座在秦人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城市,一路探寻秦人血脉,寻找华夏基因,寻找文明源泉。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里,重中之重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这里,不仅有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也是周秦汉唐十三王朝古都所在地;这里,不仅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家园。

寻秦的浪漫之旅,从古城西安起程。

秦之辉煌之地——西安

6月13日晚8时整,西安南门,号角浑厚,霓裳翩翩。

随着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王作权,郑重地为央视财经频道制片人朱海峰颁发通关文牒,“仿唐入城仪式”的城门缓缓开启,瞭望历史的大门,也徐徐打开……

媒体人寻秦的脚步,首先踏在西安城南隅的曲江。曲江不远,秦二世陵肃穆而立。

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之一的曲江,早在秦时,就被开辟为皇家禁苑——宜春苑,建有著名的离宫——宜春下苑。

古时的曲江遗迹,踪影多已难觅。展在大家面前的是2007年开建、2008年免费对外正式开放曲江池遗址公园。曲江南湖、曲江流饮、汉武泉、黄渠桥等历史文化景观,再现了曲江池地区在历史上“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山水人文格局。

近三年,曲江累计聚集文化企业近450家,实现文化产业年产值20亿元。未来5年,曲江新区力争入区文化企业达到2000家,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00亿元,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曲江,秦时曾经闪耀的明珠,与现世同样璀璨的曲江遗址公园,实现历史性的复合。

西安东北方向的浐河灞河交汇之处,曾是秦人挥戈东进之地,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征伐场面屡屡上演。这里的山水,见证了始皇一统天下的霸业。

斗转星移间,硝烟早散去。

这片渐已成为生态区的土地上,正在聚集又一次辉煌的力量。

总面积418公顷,水域面积188公顷,为历届园艺博览会中面积最大、水域最大的一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2011年4月28日隆重开幕。

行走间所见,园区乔木栽植、地被植物、道路桥梁、各类管线等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园区的标志性建筑——长安塔已经封顶,欧陆风情、灞上彩虹、五彩终南等火热施工。园区长安花谷里试种的各色小花,摇曳着五彩斑斓。

时值端午,游人如潮。创造大秦帝国辉煌的秦始皇陵下,四面八方的人怀着敬畏之情,参观世界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透过兵马俑威武的身姿,人们看到曾创造辉煌的先祖们。

这份辉煌唤起媒体人的自豪。“大秦帝国的辉煌见于西安,大秦帝国的影子,深深烙印在西安。在这里,我们见证的不仅是辉煌与荣耀,而且是西安的迅猛发展势头。”《天水晚报》副总编辑周集成感慨地说。

“寻秦”的媒体人眼前,以西安为中心的关天经济区正在崛起。这不仅是对先祖曾经辉煌的复兴,也是现代西安的历史使命。

大秦崛起之地——咸阳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国都从栎阳(今阎良)迁到咸阳。在此,秦孝公推行各种政治改革,为后来的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政权——封建帝国秦王朝奠定坚实基础。

6月15日,“寻秦记”采访团来到久负盛名的咸阳。

曾颁发一道道诏书的秦城遗址

渭城区窑店镇的秦咸阳宫遗址是秦国的都城遗址,秦王在这里颁布了一道道诏书,一次又一次地改写着历史的进程。

站在筑土于高台的秦城遗址上,“寻秦”的记者们远眺四野,发出阵阵赞叹。不远处的田野里,联合收割机收获着黄灿灿的小麦。

史料记载,秦人自天水进入关中后,曾经先后在陇县、陈仓平阳、凤翔雍城、咸阳和栎阳五次迁都,但秦人完成统一大业是在咸阳。

尽管与秦人以雍城作为国都的时间相比,咸阳不是秦人在关中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但作为秦人吞并六国的收官之战,咸阳才是秦人积攒数百年气血、从一个周王室牧马人和一度被诸侯鄙视为蛮夷的弱小国家,成长为顶天立地巨人最关键的一个地方。

秦孝公迁都咸阳的关键之举,成为秦人走向关中独一无二霸主的标志,不仅成就了其奋斗多年的政治理想,秦人一统天下以及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的文化精神,也是在咸阳期间完成秩序化、体系化的过程。

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咸阳是秦的崛起之地,咸阳滋养着秦文化。”随寻秦团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王学礼说。

王学礼曾参与兵马俑、秦咸阳城遗址等多处重大考古发掘。对于秦的历史,他娓娓道来——

“当时的秦都咸阳规模宏大,包括渭河两岸的广阔地域。以咸阳为中心,东迄黄河,西达千、渭河之滨;北起九山和林光宫,南至秦岭北麓,东西400公里,南北200公里的范围内,都建有离宫别馆。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阙、咸阳宫、兰池宫及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渭河以南有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供皇帝游玩的甘泉宫和上林苑。渭河穿流于咸阳城的宫殿间,一座宽6丈、长380步的木桥把渭北、渭南连在一起。咸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听着专家的解说,看着眼前的历史遗迹,采访团的记者们发出阵阵赞叹。来自《钱江晚报》的徐洁,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咸阳真是一个古老美丽的地方,曾孕育了那么久远而且至今影响着我们后人的文化!”她说。

秦文化的聚合之地

这是一座见证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历史场景的大桥,距今已有2000多年。

这是一座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质结构桥梁——沙河古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重要地位。

时过午后,气温炽热,“寻秦”团的记者们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寻找秦朝历史脉络。

葱郁园林,林荫小道,复古式的山寨建筑,沙河古桥俨然坐落在如画风景中。宽大的保护棚下,一根根粗壮的木头桥墩,或倾斜,或直立,或皴裂,或斑驳,虽历经千年风雨,却在细沙中依然挺拔。

“一号桥木桩排列整齐,清理出16排143根桥桩。二号桥清理出5排40根桥桩,东西排列,南北对应。沙河古桥是秦咸阳城、汉长安城去上林苑和西入巴蜀跨渡沣水的桥梁。这座桥1989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在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不仅在保护一座桥梁,我们更在传承历史文化。”他的解说,博得一片掌声。

看着眼前的沙河古桥,第一次到咸阳的《伊犁晚报》的姬存莉,深深沉浸在历史的气息之中。她说:“从秦咸阳城遗址到秦汉博物馆,再到沙河古桥遗址,我深深感受到,咸阳不仅是秦文化集合、提升并最终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聚合之地,也是秦文化从散乱无序的丛林,成长为一棵巨冠如云的参天大树的决胜之地。”

在咸阳,“寻秦记”的老记们,还漫步古朴的中山街,走入咸阳文庙寻访,感受秦汉博物馆的凝重,感受秦文化的博大,感受富有朝气的咸阳的勃勃生机。

蓄积力量之地——宝鸡

宝鸡,周秦文明发祥之地,如今也是关—天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

宝鸡,不仅孕育了周王朝的礼乐盛世,而且让大秦帝国在这里蓄积着崛起的力量。

秦襄公在汧(今陇县境内)建立了秦人进入关中后的第一个城邑,摆脱了戎人在军事上的困扰,使得当时还很虚弱的秦族得以喘息休整。

秦文公在汧渭之会筑起陈仓城,执政48年,先后立畤,置陈宝祠、伐西戎、刻石鼓、置史立法,成功地完成了战略上的防御,大秦帝国开始崛起。

离开咸阳,“寻秦记”的媒体人来到宝鸡,开始亲身感触巨龙的成长过程——

“平台五鼎”的博物馆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被称为中国青铜器收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为造型的博物馆气势雄伟。

这里,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组),馆藏青铜器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15日下午,媒体人拾级而上,步入雄浑典雅的五鼎展厅,走进了这座青铜艺术的殿堂,心怀敬仰地零距离感触周秦文明之光。

随着讲解员生动的介绍,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生动地展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人面前,周秦王朝的各个历史侧面也得以重现。

一位记者感慨地说:“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青铜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对华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贡献,堪称为一部不朽的青铜史书!”

汉字祖宗的石鼓文

南依秦岭北临渭水的石鼓山上,披着中国红的石鼓阁高耸而立。被康有为称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出土于此。

新建的中华石鼓园里,展示着十面复制的石鼓。真正的石鼓,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共十面,鼓以文而传,十面鼓上十首四言叙事韵文,记述了先秦时期君王的渔猎、庆典、祭祀、练兵等各种活动。

石鼓之所以如此地打动人们的“心鼓”,在于石鼓上的文字。因为是被刻在鼓形的石头上,这种文字被称为“石鼓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上的文字,吾辈鲜能辨识。先辈大师文字间,媒体人感受到周宣王中兴王室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宏大图景,感知到石鼓上的这些文字的形状是“苍硕之嗣,小篆之祖”,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依据的母体,是汉字的“老祖宗”。

一边感喟着十面石鼓历朝历代所经历的曲折故事,大家一边或按着相机快门,或低头仔细辨别复制的石鼓上的诗文,辨别着石鼓上渐渐斑驳的字迹,欣赏着这一书法奇迹的艺术魅力。

秦皇先祖的大墓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长294年,秦王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郑宫举行。从东出陇山到建都咸阳的500年间,秦人以雍城为都时间长达294年,“穆公称霸”、“始皇加冕”等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就是在这里上演。

16日一大早,“寻秦”采访团赶赴先秦陵园博物馆采访。

“雍城陵园内埋葬着秦始皇的多位先祖,是秦始皇先祖诸陵园中延续时间最长、陵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馆长景宏伟介绍,“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初步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黄就是黄颜色,指柏木,肠就是柏木心,题就是柏木两端留出把手,凑就是聚在一起。黄肠题凑是周朝天子的丧葬规范,一种极高规格的椁室。”秦汉文化专家王学理现场向大家介绍。

大秦帝国之根——天水

天水自古就属于陕西,陕西虽然称“秦”,而宗根却在天水,是一个不完善的秦称,只有把天水“划归陕西”,陕西才算是名副其实的称“秦”。

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寻秦记”采访团到达期待已久的天水时,已是深夜11点,内心升腾的激情,驱赶了沿途劳顿。

6月17日早晨,怀着朝圣的心情参观完伏羲庙,大家奔上“秦”的源头——礼县。

渐行渐远的盐坊

天水市区不久,车辆停在礼县盐官镇。盐官镇位于礼县城东30公里,以出产井盐而闻名。

盐官非盐关,而是因设置管理井盐生产的盐官而出名。古朴的村落里,散落着闻名的盐井祠。

步入盐井祠,两眼深井。一眼卤水井内的卤水喷薄而出,溢出地面,淌出墙外。另一眼,村人称为泉水井。地面铺着厚厚一层细土。84岁的李晋山老人,一瓢一瓢地把卤水洒向细土。

西厢房内,一口大锅内冒着热气。锅里的水,是经过多次洗淀的纯净卤水。卤水蒸发掉时,白中带褐的细盐现在锅底,刮出,即可食用。

据考证,秦人最早在这一带活动时,除了食用卤水或者用卤水制盐外,还用卤水拌料喂马。秦人骑着这些膘肥体壮的马,一路东征,建都咸阳。

“把井里的卤水不停地洒在细土上,连晒十个日头,再把吸满卤水的细土盛进透水陶罐,上面倒下泉水,盐分便随着泉水渗落。再把渗落的盐水蒸煮,就有结晶的盐。”李晋山老人介绍井盐的工艺。

李晋山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井盐制作者。井盐工艺,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过,我们早就不吃井盐了,吃的是官盐。井盐不符合国家标准。制作井盐,只是向客人们展示工艺。”李晋山老人说。他说的官盐,就是国家的专卖盐。

盐官井盐,成为最后的盐作坊。

一个最早的墓葬

礼县是秦民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商末,赢姓首领“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期,“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被周孝王封为秦地;其曾孙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后秦庄公又受封为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西周为戎人所灭,次年,秦襄公护周平王迁都洛邑,随封秦为诸侯。500多年后,影响了我国历史重大进程的秦王朝即源于此。

距礼县县城东13公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永平河、西汉水环绕的大堡子山。在这里大家了解到秦人早期生活的点点滴滴。

2006年,考古专家在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发现了各类遗址700余处,其中“乐器坑”出土了保存完好的青铜乐器,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确认秦公大墓的墓主人、研究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和铜器锻造工艺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沿山路半个小时,先秦遗迹即近在眼前。先秦大墓西南部,硕大的保护棚下,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发掘坑——乐器坑。

站在坑边,电视纪录片《大秦岭》的撰稿人王若冰,则为大家讲述了秦人的另一历史截面:“当时此地是戎、羌、狄等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秦人要在这里生活下去,可谓困难重重。而先秦人在这里的生活轨迹,其实也是与当时其他部落血泪斗争后的结果。所谓虎狼之师,有着自己血腥的一面。”

一处先期的牧场

天水,秦度过童年时光。在这里,秦人足迹遍布四野。牧马滩,即是其中之一。

秦人先祖非子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自非子“邑之秦”以后,历六世,经200多年的发展壮大,至秦襄公时,秦人的主要势力才东迁至陕西关中一带。

牧马滩位于天水市东南56公里处的党川燕子关,相传周孝王十三年,秦先祖非子在此牧马有功,被封为附庸,准许在秦地建邑。秦为非子部落的正式名称,号称嬴秦。秦地建邑成为秦立国的起点。

来到林木茂密、幽静深邃的牧马滩,早已见不到群马奔腾的景象,碧野连天的草地中,雕塑的8匹腾蹄欲飞、神态各异的大马,似与两千多年前的同伴一比高下。

天水市秦文化研究专家李子伟介绍,1986年,考古人员在牧马滩发现多处秦汉古墓,以秦墓居多,出土文物400余件,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生活与文字的重要文献。其中,有战国时期秦木板地图,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地图。“秦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文化,此后的数百年,秦人部族逐渐壮大,过陇山到宝鸡、咸阳,建立了强大的大秦帝国。”李子伟说。

专家的介绍吸引了媒体同行的兴趣,大家纷纷在牧马滩凭吊怀古。“站在这片土地上,闭目沉思,仿佛能与先祖对话,感受到他们的精神魅力。”《新民晚报》总编办主任秦武平说。

真可谓:三千年秦陵尚存,烟迷关河,霜染疏林,漫天余霞挽夕照。

十万里江山犹在,代迭唐宋,风悲华发,一行征鸿动客愁。

采访手记:

酷暑的夏日,我们从西安的兵马俑、秦皇陵,到咸阳的秦城遗址、沙河古桥,到宝鸡的青铜博物馆、陈仓石鼓、秦公一号大墓,辗转天水的盐官、大堡子山、牧马滩,一路走来,寻根问祖。

大秦帝国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入,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四百多年中,华夏文明历经千锤百炼而炉火纯青,具有无可匹敌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秦帝国时代创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国人在2000多年中历经坎坷曲折而没有迷失。

《关天经济区规划》,一幅山水人文的绝妙组合。西安是龙头,咸阳是龙背,宝鸡是龙身,天水是龙尾,这条巨龙从头到尾闪动着“秦”的鳞甲,张扬着“秦”的威风。今日关天携手,优势必将互补,大秦文化之光,定会如日灿烂。(D)(3)

新闻推荐

陕西发放首批残疾人C5驾照

7月6日上午,陕西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车辆管理处在西安东诚驾校向14名残疾人学员颁发了机动车C5驾照,这也是陕西省首次发放残疾人驾照。据了解,此次首批14名残疾人学员是通过两个多月33个课时的学习...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咸阳:大秦崛起之地)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