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黄沙随风而来,不断向绿洲侵蚀,与人类争夺着宝贵的生活空间。防风治沙成为世界性难题。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前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近年变被动防沙治荒为主动开发利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向荒山、荒漠和沙漠要土地、要效益,从而突破了长期以来“只投入,无产出”的生态建设困局,不仅使大片原本毫无生产能力的荒凉土地开始“流金淌银”,而且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荒山沙漠种西瓜建温棚
农民找到了致富新途径
宁夏北西东三面被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包围,宁夏平原是在沙漠中保持的一块绿洲,时刻受到风沙的威胁。记者近日踏访中卫市南部的香山地区,却发现一幅完全不同的图画:沿山绵延百余公里的缓坡地上,到处是连片的压砂田,从田间砂石缝中长出来的西瓜拖蔓结果,翠色扑眼,与旁边山岭上荒芜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中卫市农牧局局长刘仲虎说,香山地区现有压砂田108万亩,过去大部分属于荒漠,几乎寸草不生。如今压砂种瓜,年亩均产值可达800元以上,而且地里春夏秋三季有绿,生态效益明显。
压砂种地是来自民间的一项农业抗旱技术,即在地表铺垫一层砂石,可有效抑制蒸发、蓄水保墒。香山地区干旱和风沙交替为害,庄稼十年九欠。从2004年起,中卫市以政府补贴方式推广这项技术,香山农民四处拓荒压砂,大片荒漠化土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瓜田。这种从石缝中长出来的西瓜皮脆、瓤沙、含糖高,同时吸收了砂石里的微量元素硒,很快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进而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硒砂瓜产业。据介绍,去年香山地区的硒砂瓜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3万多户瓜农户均增收1.2万元。“我们能拔掉穷根,全靠了硒砂瓜。”中宁县喊叫水白圈子村年逾古稀的回族老人田自录说。最近三年,他家年种瓜收入4万多元,不仅彻底告别食难果腹的日子,还坐上了私家小轿车。
沙漠设施农业更是中卫市一大创举。这个市西北部有处数十公里宽的山口,被称为“西风口”,历史上,腾格里沙漠通过这里不断南侵,沙逼人退。2008年以来,政府在西风口前沿的吊坡梁组织科技攻关,探索发展沙漠设施农业,两年间平沙整地2万亩,人逼沙退建设了1200座日光温棚。
中卫沙绿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占斌介绍说,沙漠里光照足、无污染、病害少,出产的设施果蔬色形味俱佳,在市场上售价高于同类产品。每座沙漠温棚直接造价5万多元,预计能使用15年左右,年收益可达2万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观。
按照既定的沙漠设施农业计划,中卫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进军,力争用15年至20年时间,建成10万亩规模的沙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配套建设防风固沙林带,阻挡流沙侵袭。
“如果科学开发利用,沙漠也会成为造福人类的宝贵资源。”中卫市市委书记刘云说,市委、政府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引导,改变过去被动防守为主动进军,近年打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反击战,动员社会力量在沙荒地里开发产业,改善生态环境。
荒山沙漠建园区
现代工业安家落户
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通过卫星遥感“图斑”发现,国道109线中宁石空段北山发生地形改变,便电令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到现场查看,结果却令受命前来的督察专员感慨不已:“中宁县‘愚公移山\’建工厂,创造了一条未利用土地资源化的经验,让人震撼。”
原来,此前中宁县拿出近2亿元资金,耗时200多天,在北山削平58座相对高度最高超过150米的山丘,累计移动土石1800多万立方米,平整出了总面积相当于65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工业用地。
来到这方光秃山岭间辟出的工业平台,记者看到两个投资超百亿元的工业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百万吨稀土彩钢板项目主体车间基本完工;12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一期已经投产,预计全部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80多亿元。
中宁县为何要推山兴工业?县委书记张兴斌说,中宁全县七分山区、三分平原,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而大工业项目动辄占地上千亩,只能向荒山要土地。工业上山既不占用良田与民争地,又可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企业种树还能增添绿色,一举多赢。
中宁县推山造地只是中卫市一个亮点。作为全市第一家挺进沙漠的工业企业,2000年以来,中冶美利纸业集团投身风沙肆虐的中卫市西风口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在漫漫黄沙里营造起35万亩速生造纸原料林,并建成一座园林式现代造纸工业园。
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天诚纸业公司董事长贺岩峰说:“集团治沙造林打造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工业利润又可反哺治沙造林,互为依托,相得益彰,从而书写了‘沙里淘金\’的传奇。”
类似的“传奇”还在续写。三年前动工建设的中卫市美利工业园,规划开发利用沙荒地6万亩,现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并有22家工业企业入园。预计到2015年,这里将崛起一个以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相当于去年中卫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近两倍。
而据来自中卫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消息,最近两三年,中卫两县一区共规范整合或规划新建了10个工业园,总占地规模约180平方公里,全部建在荒山、荒漠和原生态沙漠。
打造沙漠旅游目的地
大漠黄沙成为稀缺资源
“观海去海南三亚,看沙来宁夏中卫”。随着沙漠旅游日趋盛行,曾经因防沙治沙保护包兰铁路而驰名世界的中卫市沙坡头,而今又以极具特色的沙漠旅游吸引了海内外游人的目光。
沙坡头位居中卫市区西边20公里处,黄河北岸,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上世纪50年代,为保证包兰铁路在沙漠里畅通无阻,中卫人和中外治沙专家创造了国际上公认的“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沙坡头治沙工程。
梦幻沙坡头,滔滔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形大弯,变得温柔恬静;腾格里沙漠浩浩流沙到此止步,隆起沙坡鸣钟;更有萋萋绿洲、繁茂树木、巍巍高山及轰鸣而过的列车和谐相融。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后,市上相继投资数十亿元完善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开发黄河飞索、沙漠冲浪等特色项目,沙坡头旅游区的名头越来越响,产业链也越来越长。
如今沙坡头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50万人次。据中卫市旅游和商务局介绍,去年全市以沙坡头为主的20处景区共接待游客140多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近7亿元。旅游从业人员1.5万名,旅游业已经跃升为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沙坡头景区附近的沙坡头村,昔日破旧茅屋参差,如今崭新砖房林立。村党支部书记童发根自豪地说,全村137户人家,围绕大漠黄河旅游,家家户户都有经营项目,拉骆驼、开快艇、划羊皮筏子、办农家乐、驾沙漠冲浪车,每年少则收入五六万元,多则收入三四十万元。
围绕沙漠开发旅游产业,中卫人的梦想还很远。去年初,中卫市又将目光投向沙坡头东边约6公里处的大片沙漠湿地,开始打造腾格里沙漠湿地公园。据介绍,明年规划项目全部完工后,一处湖光沙色、绿树青苇、群鸟翔集的沙漠旅游新景区将展现的世人面前。
中卫市市长徐力群说,中卫着力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把沙坡头打造成中国沙漠旅游第一品牌。最近五年,中卫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做强沙品牌、做足水文章”,市区公共绿地由56万平方米增至890多万平方米,城里城外开发建设了水域面积达2万亩的四湖一水系,昔日的沙漠边陲小城蜕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滨河城市。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两年多前,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创造性地建立了周末“一元剧场”,即每个周末组织一场以全本大戏为主的文艺节目,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票价。结果,不仅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剧团,也实现了政府、企业、剧团、...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