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苗苗
在首届陕北民歌跨界音乐会的幕后,奔波着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叫梁荫,一位已经退休的新闻工作者。
一些知情人士总说梁荫是为陕北民歌而生的。梁荫是地地道道的绥德人,他是在陕北民歌的熏染中长大的。言谈间总流露出自己对陕北民歌的挚爱,小学三年级时,他被选入绥德联小的秧歌队,第二年又被选入秧歌队前阵腰鼓队。从那时起,他就不仅唱开了陕北民歌,而且开始收集、积累一首首优美的民歌。后来梁荫喜欢上了文学,并开始陕北民歌的创作,初中二年级自己的作品就被《大众报》选登。1963年梁荫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尽管不能常回陕北了,但他依旧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继续收集、整理着陕北民歌,几十年来已经收集、记录、整理了数千首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在维也纳新春音乐会上集体亮相的17首陕北民歌,就是经20多个专家10轮的筛选最终由梁荫认定的。
谈起陕北民歌的发展,梁荫说,当前有些演员虽然利用陕北民歌唱红了,但他却把陕北民歌唱串了味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悲哀。但对于陕北民歌的发展前景,梁荫持乐观态度,他说,只要我们肯下功夫,陕北民歌的前景不可估量。陕北民歌是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下来的,现在存有曲牌名就达1500多个,不同版本下来就有1万多个。梁荫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仅《走西口》这一个曲牌就有20多个版本。它是一代又一代陕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博大恢宏的深厚内涵,是陕北人在面对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发出的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的声音。
梁荫提到英国民族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说的一句话,“一首简单的民间歌曲,会比一部复杂的交响曲拥有更多的人类价值。”他觉得陕北民歌需要更多有实力的年轻人参与,更需要推广,但是,要想真正把陕北民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仅仅靠几个歌手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系统工程要由政府出面来组织协调,进行产业化、整体化的运作,这样才能给陕北民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梁荫说自己要考虑成立艺术团,集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二人台、安塞腰鼓、子长唢呐等优秀的陕北传统文化为一体,全力打造精品,重新树立陕北文化名片,让以陕北民歌为主的陕北民间艺术走向全国。
文艺部: 3250301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吕晶实习生王红霞报道9月30日,榆阳公安分局将高档手表、液晶电视、相机、首饰等14件价值10多万元的被盗赃物返还失主。市民孙女士激动地说:“东西丢失后,我没想到还能领回来,真的感谢民警。...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