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有些话穿越了历史的黄沙杨 军

来源:咸阳日报 2011-03-04 00:20   https://www.yybnet.net/

叩访咸阳

一个人,只要他能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一句话,便可永恒。 ——题记

险而不高的山头,弯曲逼仄的山路,郁郁葱葱的松林,高高低低的残碑,没过脚面的荒草,随处可见的瓦砾,偶尔传来的鸟鸣,时不时拂过脸面的、带着一丝松香的清风……这,就是我多次欲来未来,又终于来到的地方——位于咸阳市永寿县西北部的明月山,又名娄敬山。

山是渭北高原普普通通的山,本没有什么稀奇。但之所以久久地吸引着我,是因为娄敬。自从读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娄敬的事迹,我就对这位2000多年前曾辅佐过刘邦的古人产生了敬意。当我得知他最后隐居于明月山,并葬于此山之颠时,登山凭吊的冲动就时时浮于胸中。但或因于时间仓促,或因于雨大路滑,每每不能如愿。

作为一个咸阳人,甚或作为一个关中人,不知道娄敬,是说不过去的。因为灭秦后,本已定都洛阳的汉高祖刘邦,是在娄敬的劝说下转而定都咸阳的。“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站在明月山顶,松涛声中,我似乎还能依稀辨听到当年娄敬在刘邦面前的慷慨陈词。

想当初,若没有娄敬此言,那咸阳乃至关中的文脉,又会沿着一条怎么样的轨迹延续呢?那咸阳塬上的累累汉陵又会居于何处呢?那奠定了西安建市之基的汉长安城还会不会有呢?由此想下去,我深深震撼于历史的偶然性。有时候,一个人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巨大和神奇的力量,不仅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也能够改变一个地方的地格与文脉,甚至当地人们的性格与生活方式。娄敬一言而定都咸阳,作为一名咸阳人、关中人,我对他心怀感激。

想写娄敬的念头由来已久。毕竟,在历史上能够一言而影响千秋的人物是不多见的。但是,我始终无法把握娄敬的本色,因而久久难以落笔。站在这静谧的山颠,望着那满地的瓦砾,我试图再次走进娄敬的世界。娄敬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呢?是满腹诗书的书生吗?我至今未找到他流传下来的文章著述,所见到的,都是别人记述他、评价他的文章;是遁逸世外的高人吗?史书记载,娄敬是在“戍陇西、过洛阳”的途中,“脱挽辂”而见高帝的,也就是说,他原本只是一个戍边的车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人,却凭一言而改变了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的历史,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厚重、更加璀璨。也仅凭此一言,娄敬不仅被刘邦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而且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响当当的名字。

于是我想,娄敬当是一个智者,一个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声音的智者。他文不如相如,武不如韩信,却有着经邦济世的智慧,一种实用的、药到病除的、不需要任何形式美的大智慧。

说他是智者,不仅因为他仅凭一言,就挣得了多少人用命都换不来的功名,还在于他能够在失败的废墟上立起自己的碑,这在历史上更为罕见。汉七年,刘邦欲击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以疑兵计诱使刘邦来击。刘邦派出侦察的十余批人都报告说匈奴易击,唯独娄敬认为匈奴故意示弱,必有埋伏,劝刘邦不要盲目出击。刘邦不听,不仅骂了娄敬,还将他捆绑起来随军进击,结果便有了后来的“白登之围”。一代开国之君,竟靠给匈奴单于的老婆行贿而得以生还,刘邦得意洋洋的脸上,被重重地抹了一道难以洗去的黑。事后,刘邦后悔不听娄敬之言,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已斩先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娄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侯。

翻开厚厚的史书,像娄敬这样因一言而封侯的人,又能数出几个呢?

如果说从上面的“两言”,我们能够看到娄敬那超人的智慧的话,那劝刘邦“以適长公主妻单于”的和亲建言,足以看出娄敬还是一个勇者。泱泱大国,以公主妻蛮夷,本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当时的皇族自有人骂之,当时的武将自有人怒之,当时的文人自有人唾之,更何况还有心黑手辣、爱女难舍的吕后站在旁边。这其中的危险与压力,以娄敬的智慧,不会预料不到。但是,为了刚刚打下的汉家天下的稳固,为了积蓄起抗击外族的力量,为了避免过多的生灵涂炭,他没有明哲保身,还是说了出来,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后来的历史,也一再地证明了他是正确的。没有这“一言安边”,哪可能有后来的“文景之治”?哪来后来的汉武雄风?自汉及清,“和亲之策”几乎成了许多强大或者是弱小的朝代安边的国策,如昭君出塞,如文成入藏。我想,娄敬的这一言,不仅安了边,也挽留住了多少个鲜活的生命!

这一言,再一次影响了历史。

娄敬的勇,还表现在他不惜与天下贵族豪门为敌。汉初,刘邦从众人手里夺得的天下并不是很牢靠的。那么多的山东豪杰、六国强族,是不会甘心将江山交给刘邦这个起于市井的无赖的。于是,娄敬又是一言:“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依娄敬策,刘邦徙十余万口充实关中,国势遂稳。此计,后来的汉武帝也曾用过。作为始作俑者,娄敬难道不害怕那些失去了往日威福的豪门子弟手中的暗箭、背后的黑砖吗?

徜徉在明月山上静谧葱郁的松林里,踩着那糅杂着汉唐明清瓦砾的泥土,轻抚那历朝历代树立的一通通残碑,我突然想到,在历史的天空中,有多少个人倏然而去,有多少句话随风飘过,但真正能穿越历史的黄沙,让后人看得到、听得到的,又有多少?刻在碑上的文字都因风雨而溃漫得几乎无法辨识了,但人们却记住了娄敬曾说过的几句话。

一言定都、一言封侯、一言安边、一言定国。这就是娄敬的历史、娄敬的功绩。不需要有血肉横飞的战功,不需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仅这四句话,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就足以让他2000年后,还能够占据一座青山,并用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了这座山。

凭此,难道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智者、一位勇者吗?

遗憾的是,汉书并没有单独为娄敬作传,而是将他与郦食其、陆贾、硃建、叔孙通合传。写娄敬的,通篇只有1474个字。但这就足够了,语言何须多,只要有用就行,正如娄敬的“四言”一样。

更为遗憾的是,汉书没有交待娄敬的后来。这也就成了令我至今难解的一个谜。按照惯例,像娄敬这样的人,本应陪葬长陵,他却为什么独独葬在了这偏僻荒凉的明月山?这里既不是他的齐国故里,也不是他的食邑封地,更不是什么名岳秀山。

伫立在这蘸饱了历史沧桑的泥土上,看清风抚碑、想朗月夜照,我的思绪因娄敬而被拉扯得漫无边际,试图在这古老的遗存中,能看到娄敬的背影,能找到一丝人生的启迪。这时,陪我同游的一位当地友人打断了我的思绪,遥指山北一处平地,称那是种金坪,是娄敬当年隐居种金子的地方。听此言,我不禁哑然失笑。以娄敬的智慧,他绝不会有种金得金的傻念头的。这样做,只能显现出他的狡黠,一种蕴含着智与勇的狡黠。试想,在汉初那“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态势下,连韩信的头都被砍了,连张良都躲到紫柏山去当神仙了,对于娄敬这样一个凭三寸舌而立万世功的人,不跑难道等死?我想,种金子,那是娄敬放给世人,尤其是当权者的一颗烟雾弹,借以掩护自己功成身退。

退,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据说,娄敬当年是在明月山坐化成仙的。因而有没有墓冢,至今是一个谜。仔细辨别,当地百姓累年祭祀的那所谓的“坟冢”,实际只不过是一处祭祀用的古建筑的基址。前些年,也曾在此出土过一具石棺,但仅有一米来长,棺内有一个小小的石人,当地人称“娄敬爷”。从年代看,那只能是汉以后的人们的祭祀品而已。我想,以娄敬的智慧与胆略,既然选择了隐退,既然选择了这名不见经传的明月山,他是希望人们把他忘掉的,因而留不留坟冢也就无所谓了。

从山上下来,回望苍松覆盖着的明月山,我突然觉得历史有时候非常奇怪:想名垂千秋的人,常常筑高坟、立大碑,唯恐人们把他忘掉,而人们却常常就真的将他忘掉了;而希望人们将他忘掉的人,即就是不封不树、隐迹遁形,人们却依然能记着他,那怕过去了几百年、几千年。

娄敬就是那种想让人们把他忘掉,人们却无法忘掉的人。所依借的,仅仅是他说过的那四句话。由此,我又想到:人的一生要说多少句话呢?又有多少句是那种“抽刀断水水还流、彩笔描空空不染”的漂亮废话呢?在这讲究语言艺术、讲究交际应酬的时代,我们更应常常想起娄敬。

尤其是为政者。 (D)(1)

新闻推荐

喝醉酒 无证照 开赃车这两人胆真大

本报讯(记者冯旋实习记者郑苗裔)酒足饭饱后,驾车回家巧遇民警执勤,醉酒司机准备逃跑却被民警截获。原来司机不但酒后驾驶,而且没有机动车驾驶证,最意外的是,该车竟为失窃已久的赃车。见到民警就跑,有问...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有些话穿越了历史的黄沙杨 军)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