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湖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和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天清晨,天麻麻亮,就有人在那里跑步、击剑、打太极拳。也有人在那里唱歌、跳舞、吼秦腔。晨曦中一群群人围拢在一起扭秧歌,那些穿着演出服的中老年妇女,踩着收音机里的鼓点扭来扭去,满脸笑容地舞动着浑身的幸福。另一群男女也围拢成一个半圆形的队伍,在一名指挥者的节拍中,高唱着红色歌曲,他们中间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退休干部,也有工人、市民和其他人员,大家站在一起,迎着东方升起的朝霞,沐浴着这湖岸早春和煦的春风,放开歌喉,尽情地抒发着生活的甜美。那一对对的年轻伴侣、情人们,还有那些老夫妻,在湖边散步,漫不经心丈量着现代生活的幸福里程,轻松自在地感受着这湖畔清新、幽静和快乐的气息。
霞光照耀在湖面上,微风激荡起波光粼粼的水面,鱼纹般的波浪在朝霞的映照下,散落着无数的金色斑斓,让咸阳湖显得更加壮美、清秀和迷人。湖岸边前几年栽植的雪松、槐树、杨柳、侧柏、红叶李、银杏树在春风的吹拂下,长出了绿绿的、黄黄的枝芽,樱花树上挂满枝头的红花、白花,艳丽而妩媚,树叶还没有出来,花儿却罩满了树冠,一树的粉红,满枝的洁白。那些黄杨陪伴着春天的气息,使劲地疯长,所有枝条上吐出了黄橙橙的新芽,园林工人修剪成型的圆球状或长方形绿篱造型,让人感觉舒心流畅。牡丹园里红牡丹、黄牡丹、白牡丹竞相开放,花香四溢,芬芳扑鼻,人们摆弄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念。今年的郁金香花展,一百多万株盛开的红、黄、紫、白色花冠让这湖岸更加妖艳与美丽。在这花的海洋里,游人如织,他们赏花、看柳、观龙舟,追寻着春天的脚步,感受着咸阳湖畔这秀美的景致和迷人风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与惬意。
然而,六七年前咸阳湖畔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河道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孳生、垃圾成堆,荒草萋萋。每年汛期洪水冲刷留下的横七竖八的沙沟沙坎,挖沙者留下的大大小小壕沟,让河床变得凹凸不平、跌宕起伏,开荒者扎起高低不一、取材各异的烂篱笆,还有那些七零八落生长着的树枝上挂着各种色彩的塑料袋,在空中舞动,显示着一种荒漠与寂寥的景象。长期淤积的河床年年升高水位,也不断改变着河道的走向。枯水季节,主河道大约有三五十米的水面,而到了汛期,尤其是洪水过境时,600米宽的河床平面涌动着汹涌奔腾的黄泥水,缺少疏浚的河道,阻塞着洪水的通行,这就为堤坝的安全行洪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那时的河岸很少有人光顾,那种脏兮兮的景象和恶臭的味道让人掩鼻而过。只是每当上游下大雨形成大洪水从这里通过时,才吸引了不少人到河岸去看水涨河塌,看那滚滚的渭河水势如破竹般向东流去。渭河这条母亲河,这条曾经养育着沿岸千百万儿女的河流,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也被注入了大量的污水而变成了污染河。河里没有了鲤鱼,也没有了水鸟的光顾。常年流淌的河水似一条扭动着的黑色蟒蛇,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入着黑腥恶臭的味道,让曾经受益的两岸人民深受水患的祸害。
2003年底,咸阳的决策者们,面对穿城边而过的渭河现状,大胆提出了从根本上治理渭河的设想。市上组织干部到山西汾河、河南的洛河等地考察,请专家反复论证,决定在渭河城区段拦水建湖实施综合治理。其方案是在上游建设两个橡胶坝,下游建起一个橡胶坝,在河道中间修建隔离墙,使北侧形成蓄水区,南侧作为常年的行洪河道。这个方案得到了国家黄河管理委员会的审批通过后,立即组织施工。
施工开始后,围绕着要不要建咸阳湖、建咸阳湖的可行性以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在渭河上建橡胶坝、修中隔墙拦洪蓄水根本不可行,湖底的渗漏和夏天的大量蒸发,不几天就会变成“干湖”。一部分人认为咸阳湖周边没有清洁的水源作为日常补给和更换,靠每年汛期拦洪补水,而渭河的水质很差,污染严重,积蓄的水长期得不到更换就会发臭,一湖臭水会让游人望而却步。也有人认为人工做的钢筋水泥湖底湖岸衬砌,将影响地表水系的正常循环过程,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和水体向四周的渗漏,影响周边生活水井的水源供给,将给城市人口和工业用水带来危机。还有人认为,依照市上财力现状,要修建耗资几个亿的咸阳湖,根本不具备经济支撑能力,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这一时期,咸阳湖的建设成为全市关注的焦点、争论的热点。网上不同的观点在激烈地争辩着,支持的、反对的、谩骂的、说消极话的,什么声音都有。同时,在这一阶段,需要移动湖区的500多万方河沙。市上动员市区机关、工矿企业、部队、学校等单位组织投工投劳和义务劳动。而一些单位则按人头摊派拉沙的资金任务,就连一些下岗职工也被摊派了资金,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对咸阳湖工程建设的反对声更加强烈。
面对诸多问题,咸阳决策层深刻认识到,在忙于抓工程建设进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使大家对建设咸阳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缺乏深入的了解,以至于造成误解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尤其是在一些并非客观科学的看法流传时,不少人出于对工程成败担心而产生疑虑。鉴于此,市上加大了对咸阳湖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主要领导在各种场合向干部群众宣传咸阳湖建设的可行性,解答干部群众的疑惑。市上还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向重点人群面对面地说明工程情况,为他们解疑释惑,征询意见和建议。各新闻媒体加大向社会民众宣传力度,使所有的咸阳人都了解这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意义。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宣传教育工作,使不少群众对这项工程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争执、反对和谩骂的声音少了一些。但反对的声息并未消失。其实,一项重大的公共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总会有人担心它能否成功。这种情形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其结果没有出来时,不会是所有人都能举拳拥护的。
咸阳湖工程在一场激烈的争论和反对声中加速进行着。工程的决策者们顶着巨大的压力,默默地坚持着,他们等待着最后的结果,等待着工程全面竣工的那一天,用成功的答卷向全市人民汇报。工程的建设者们顶风冒雪、不惧严寒酷暑,昼夜加班加点,他们要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全面完成河床的所有工程量,让全市人民满意。到2005年7月6日凌晨,咸阳湖开始正式蓄水。到当日正午,湖水全部注满,一湖带着泥沙泛着黄色的渭河水被拦在湖里,水不再流向下游,在这里暂时安歇下来。这是咸阳湖第一汪湖水,尽管刚刚入湖的渭河水,并非变成清澈的湖水,但几天的沉淀它将给这里的人们呈现出碧清透亮的湖面来。
这个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60米的人工湖占地1800多亩,湖里蓄积了240万立方米的渭河水。从西向东浅水区水位50厘米,最东端的深水区水位达4米多。在蓄水的那天下午,举行了简单的咸阳湖蓄水成功庆祝仪式。没有繁琐的议程,没有隆重的庆祝场面。市上在家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建设单位的领导等人员参加了这一简单的庆典。市上主要领导宣布“咸阳湖蓄水成功”,随后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其实,仪式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蓄水成功时,决策者们那一颗颗一直紧绷着的心才放松下来,他们个个脸上绽放着淡淡的喜悦。也许只有在这一时刻,那凝重的目光才有了光彩,有了会心的笑意。因为在这段特殊时期,他们的心不得不紧缩着,尽管他们始终相信,咸阳城建史上最浩大的咸阳湖工程一定会成功,而这一天真正到来时,他们也许真的才能放下心来。
咸阳湖成功蓄水,这只是全部工程的一半工作量。随后开始了湖边两岸的道路铺设等配套工程。并在当年的冬季大面积开展湖区绿化和景观建设。湖边两岸先后栽植了六七十万株各种树木,大规模地种植花卉草皮,形成了目前郁郁葱葱的湖区林带和百花绽放的湖岸景色。随后建设的统一广场上面对咸阳湖雄立的秦皇雕像,似在诉说这里曾经一统天下的故事。而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秦人的子孙们又在这里演绎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在始皇雕像的两侧,竖立着八根高大的文化柱,它既可喷水,又可喷火,水火“相融”,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与和谐的注释。就像这清澈的湖水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涓涓溪流,又似这座城市千百年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贤才、共同建设富于现代气息又充满历史质感的文明古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湖区的景观效果,市上下大力拆除了湖两岸的各种建筑物,腾出更多的空间进行绿化和湖区配套工程建设。并将渭滨和古渡两个公园纳入湖区景观统一管理,取消门票出售,游人自由进出。为了减少咸阳湖区以及渭河水质污染,市上先后组织大规模环境整治活动,关闭“十五小”企业数十家,修建了东郊、西郊、南郊污水处理厂,形成了30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在解决湖水渗漏和蒸发补偿方面,利用东郊污水处理厂的外排中水回灌的办法,每天为咸阳湖注入两万多立方的补给水,从而使咸阳湖的水位始终保持在平衡的水位线上。同时,利用生物治理的办法,为湖内投放鱼苗,减少水草和蓝藻形成,又在湖区上游入口栽植千亩芦苇,进一步净化湖区水质和形成新的自然景观,提升湖区的生态效果。
咸阳湖的建成以及景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和道路工程的逐步完善,那里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又是城市人口紧急疏散和避难的重要场所。据说,由于咸阳湖的修建,使市区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炎热的夏日,湖区周边的居民,就会感到身上黏糊糊,好像有了南方城市那种空气湿度特有的感觉。事实上湖面大量蒸发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城市的气候,让我们这个北方城市酷暑季节不再像以往那么燥热。如果你在湖边漫步,那种微风吹拂的清新空气,让你浑身凉飕飕的,这里比闹市区起码气温要低两三度。因此夏夜的咸阳湖岸挤满了人。难以抵挡闹市区内闷热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寻找凉爽,感受清风的抚慰,逃避车水马龙城市大街的喧嚣,获取暂时的清爽与宁静。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将获得体能上的轻松凉爽和快慰,体味到在这城市的一隅所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惬意。这是过去的年代所不曾有过的独特享受。
咸阳湖的修建,大面积的提升了城市的绿化层次,使城市的生态功能、空气质量、净化程度和空间视角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使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攀升,尤其在2010年的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验收中,增色不少。就连咸阳湖两岸房地产商业开发价值也是一路走高,旺铺的价值不断飙升。一些精明的商家也打出了诸如“观湖楼”、“聆水居”、“翠湖”等品牌的楼堂馆所,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光顾,实现更大的商业利益回报。
咸阳湖最终被人们认可,也用事实教育了那些最初对这项工程建设持怀疑、否定甚至坚决反对的人。大家在亲眼看到咸阳湖波光粼粼、水鸟依依、鱼儿蹦跳和湖边绿树青青、绿草茵茵、百花争艳的美景后,不由得在心中产生一番感慨:“咸阳湖太美了,这地方真好。”
如今早已没有人争论该不该建湖了,也没有人再说是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咸阳湖建对了,建好了,让市民满意了。咸阳人都在为有了咸阳湖而感到自豪与骄傲,都在为城市的快速变化感到无比的欣慰,也都在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家园环境优美而由衷地高兴。现在看来,咸阳湖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生态,而大面积的绿化和对上游河滩栽植芦苇,让湖边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环境治理水平,这些都得到了市民的充分认同。
在这里我要说,咸阳湖建设初期其所以有不同的看法、争论和反对的声音,甚至有些意见还比较尖锐和激烈。而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再没有了不同声音,大家都共同认为咸阳湖建设尤显得必要和重要。这种认识上的强烈反差,其实是在成功的现实面前人们思想认识的趋同化,是在事实面前,人们诚服于真理的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次思想转变的过程。我还要说,即使在当初持反对和怀疑态度的人们,就本质来讲,他们仍然出于对咸阳的关心和热爱,出于对咸阳湖工程能否成功的一种担心,是在尽主人翁的一种责任。我们在当时和现在都不能去指责或埋怨他们,只能是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他们逐步认识和理解这项重大的惠民工程的现实意义。再说,当时持不同意见的人几乎都是咸阳人,外地有多少人管你建不建咸阳湖呢?正因为是咸阳人才会关心咸阳湖建设,因为他们也是情注咸阳,心系家乡,绝不希望这项重大工程有什么闪失,那样毕竟是咸阳人民要付出昂贵代价的。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还应该感谢这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们,正是他们提出的那些意见和担忧,更加促使决策者们在工程设计、可行性论证、质量监督、技术措施以及后续工程规划等环节上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以确保工程顺利圆满完工,向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咸阳湖的成功建设,为渭河综合治理探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它应该成为一项典范的河流治理和景观建设工程。正因为如此,陕西省人民政府今年做出决定,用五年时间,投资300亿元,对渭河陕西境内380公里河堤全面进行治理,使这条千百年流淌的母亲河形成集生态、景观、防洪、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财富河。沿渭河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个城市已相续开工建设,五年之后的渭河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三秦大地上,它将成为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水清河畅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地。加上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清澈的汉江水引入渭河,那么,渭河变成清水河将成为现实,昔日的“泾渭分明”也将成为过时的成语。结合渭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市上正在规划咸阳湖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一旦工程方案确定,要不了多长时间,咸阳城区将再现一湖清澈的碧水和湖边林带,两个湖区遥相呼应,犹如古城的两条锦带——闪亮、翠绿、碧蓝、幽静。(C)④
图片咸阳湖远景由钟志德 摄
新闻推荐
7月21日,小学生在安塞县第一小学参加腰鼓培训。陕西安塞县被誉为“中国腰鼓之乡”,安塞县第一小学的暑期腰鼓培训班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腰鼓表演集武术和舞蹈于一身,孩子们在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也...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