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根,男,汉族,1953年7月生,甘肃临夏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7月,任西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任西安市市长,2012年2月24日,在西安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陈宝根当选为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陈宝根本届最后一次履职,他表示自己还会像每年那样围绕着秦岭保护和大遗址保护提出议案和建议;还谈到了城市的发展理念和今后工作的思路。
两会履职
希望重视秦岭保护
大遗址保护需要国家支持
华商报:在此次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您主要关注哪些方面,将会提哪些建议或者议案?
陈宝根:在两会上,我主要关注秦岭的保护等方面,希望秦岭保护能够得到中央和林业部的重视。因为秦岭为河南、甘肃、陕西、四川、湖北,尤其是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生态屏障和资源,意义十分重大。我认为,西安就是因为这座山,才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和城市历史;渭河冲击形成的这个平原,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易于农业生产;但要没有秦岭这座山向渭河补充水源,也就没有八百里秦川,没有肥沃的良田,所以保护好这座山,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已将秦岭的保护立法纳入到调研计划,争取用2到3年的时间通过调查研究,在行政法规实践一段时间的基础上提升到法律层面,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好秦岭。在保护的同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为市民休闲度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有大遗址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我是每年都会提的。如今城市快速发展,保护大遗址显得更为严峻,建议将西安的大遗址保护列入到国家区域内,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畅谈理念
让生活更美好
是城市发展的重点
华商报:西安这几年变化很大,尤其在环境方面,您觉得一个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宝根: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让居住、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感到越来越好。
城市的变化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变化来改变的。西安这几年通过城市提升、城中村拆迁、棚户区改造等方面提升了环境,拆迁的156个城中村从原来破旧的城中村变成了现在新的居住和商业区,比如李家村;西安的城中村改造在全国都走在了前列,这种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安置先行的经验也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南京、广州等城市也曾来西安学习这种经验。
在城市化进程中,西安通过摸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而新一届西安市政府也提出了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相信生活在西安,人们会感到越来越幸福。
直面差距
经济总量不够大
市民素质有待提高
华商报:完成五年的市长任期后,您认为西安的发展还存在哪些差距?
陈宝根:差距主要在这几个方面:一个就是西安的经济总量同其他城市相比不够大,产业尤其是工业大企业不够多,西安的繁荣程度与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城市承载能力相比,还应该更加繁荣,使人们就业的门路更加宽广,收入还可以更高些。
城市因为产业兴起,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居住者在城市无事可做,这个城市就得不到发展,更不会兴盛。只有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以及符合当地的人才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现代优势产业,实现当地人充分就业,吸纳更多的人才到西安来,才能使这座城市长远发展具备条件。
第二个就是大气环境不够好,虽然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大努力,比如2002年就开始拆烟囱、强力推行用燃气替代燃煤,加大对汽车尾气的治理,控制扬尘等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西安处于黄土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决定了降尘比较多。我们通过人为的努力,减轻污染,现在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还应该继续努力,让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市容环境等方面变得更好。至少应该让西安市民的白衬衣穿两天不会太脏,皮鞋不用每天都去擦。
第三个遗憾就是在推动市民素质提升方面,虽然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但与大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路上我们也时常会看到有的人开着高档车,却摇下车窗往外乱扔东西等不文明现象。一个城市的市容环境,不能只依靠法规严格管束来实现,需要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市民,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她,这样城市才能变得更好。
展望未来
履行人大职责
用法规推动经济发展
华商报:作为新任的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您对新的工作有什么设想?
陈宝根:西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就是充分发挥好立法职权,多设立一些有质量的地方性法规,将多年执行有效的政府规章和被实践验证了其规律性的做法,通过立法来固定下来,用法律来规范。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西安市人大代表有569名,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要充分发挥代表们的作用,将人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的心声反映上来,作为人民代表,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出好的建议和议案,让这些议案和建议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做人大代表很光荣,但也有压力,因为责任重大。承载着选民们希望的代表,若在任期内能够解决几件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的实际问题,不但他自己会有成就感,选民们也会对这样的代表感到满意。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周艳涛刘兢文/图
新闻推荐
西安一幼儿园让孩子们扮“孕妇”“奶爸”,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老师,我挺着大肚子看不到自己脚啦”
刘宇涵(右三)和班里小朋友都扮成了大肚子妈妈,老师也装起了大肚子,孩子们在好奇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妈妈的不容易本报记者董国梁实习生李沛摄“老师,我挺着大肚子硌得慌,都看不到自己的脚啦!”“老师,小...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