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委员建设数字社区提案追踪
□记者满淑涵
随着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百姓与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捷关联度日益紧密。数字社区作为现代化新型社区重要标志,究竟离西安普通百姓生活还有多远?带着这份关切,陈利委员在今年省两会上建议,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服务。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
“在社区可以办理什么业务?找谁办?许多老百姓并不清楚。"陈利在调研中发现,不少百姓对自己应承担角色和义务, 甚至有哪些权利其实并不是很清楚。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社区承担着重要任务。目前社会治理的主要矛盾大多集中在基层管理部门,比如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老年人社会保障、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妇女权益保障等社会事务办理都在社区,征地、拆迁、物业管理、企业改制、医患纠纷、劳资纠纷、借贷纠纷等突出社会矛盾的解决同样也在社区。"
如何使这些“琐事"化繁为简便捷群众办理? 陈利在提案中建议, 建立数字社区数据库。 即利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网格化管理,实现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
“人的信息很重要,也很复杂。适龄儿童、青壮年劳动力、老龄化程度都需要一套详实的统计数据来反映,进而合理布局其周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或配套不到位。"陈利说,“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区域管理要根据人口密度,进而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用水、垃圾处理、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只有在分析信息数据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
精细管理需要信息支撑
提案交办省民政厅后得到了积极回应。最近,陈利正陆续走访省民政厅推荐的几个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社区。在考察时她发现,目前社区信息化管理更倾向于对上管理,而对下服务存在明显不足。
“上面领导要什么数据就提供什么数据,几本表反复翻,不仅存在制表的规范性问题,还存在重复统计和更新迟缓问题。"陈利表示。
据了解,当前社区管理普遍采取“两委一站"模式,“两委"指社区党委(总支、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一站"指社区工作站。“两委一站"的工作人员采取专兼职结合,交叉任职、配合工作。社区目前编制大多是5、7、9的标准,补助性兼职的社区服务人员多为40、50人员,处理社区事务人为因素影响大,工作效率普遍较低。
“要让每一位居民成为社区管理者,通过数字化平台适时上报信息。这样一来,政府职能部门充实了信息库,只需在量的基础上做质的核查,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从事信息工作的陈利介绍,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要建立这样的数字化平台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 最难的是要及时知道社区信息需求。
陈利认为,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是数字社区的基本保障。“让数据为政府部门做出科学决策服务,让数据为社区百姓提供最佳服务。"
打破门禁实现共享
社区是改善民生的依托,是维护稳定的根基。陈利认为,社区治理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信息化工作要从基层一点一滴做起。
“受机制体制束缚,信息化建设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资源共享。部门之间因不同业务存在数据相互交叉、封闭的现象,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很多数据资源不能被科学印证,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陈利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单一的、孤立的信息就像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条线串联凸显价值。"
陈利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高认识, 科学布局。同时要系统规划,有序进行,避免信息化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社区管理的核心要面向各类人群服务,要面向政府管理服务。 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途径实现。"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雷晶高琦陈靖文侯中华您是否当面对父亲说过“我爱你"?你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你准备怎样给父亲过“父亲节"?6月11日至13日,本报记者分四路就上述问题通过...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