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延安新区建设走笔
□若星
在世界历史上,在人类发展史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延安,这座位于中国三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之上、始建于战国年代的古城,是可以当之无愧地、尊贵地高踞于最具传奇色彩、最富转折意义、最为蕴涵时代精神、最能体现恢弘壮阔之史诗风格的一座最为壮美的城市。
夏商时代,延安进入历史记载。
经过数千年风雨,数千载时代长河的冲刷,在近代,时名“肤施"的延安城,已出落为一个具有宋元风情遗韵的古城。
而20世纪30年代的石破天惊,更使得延安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华美乐章。
(一)
时间要回溯到上个世纪的1936年。6月,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在许多清幽的花园里,人们很难相信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着一个劳苦的、饥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
这时,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前往西安,并要突破重重封锁,去往陕甘宁边区的红色中国。一年以后,这位青年记者的著作《西行漫记》在西方出版,向世界昭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还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
而延安,正是这颗璀灿闪亮的红星冉冉升起的地方。
从此,成千上万革命志士、有为青年,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从中国的每个地方,奔赴延安。延安,成为了革命民众心目中的圣地与灯塔。
那时的延安,延河水滔滔流淌,宝塔山巍巍耸立。
(二)延安之神奇亘古未见。
70多年前,在10月深秋中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 渡过风大浪急于都河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铁桶合围。 湘江岸边的惨烈之役,人马几乎损失过半。十万大山中的穿插迂回,雪山草地上的凄风苦雨,到达延安时,出发时的八万五千人,只剩下不到五千人。这些衣衫褴褛,长发蓬乱,满脸胡须,浑身伤病的红色火种,正是在陕北,在延安,由羸弱、幼小,发展到强大、雄壮。历史的神奇、延安的神奇,正是在这里。这样一群来自于江南水乡、川蜀之国的血性汉子,在这里, 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战友。这些铮铮铁汉们不是在物阜民丰的南方,而是在这草木稀疏、风尘弥漫、土地贫瘠的北国,在这接近戈壁沙漠之地,孕育出了日后日益强大的政权与新的国家。
可以说,正是在延安,中国共产党才经历了自身脱胎换骨般的自醒与变化,树立起自身的指导思想,确定了自身的行动路线与方略,一步步地从这个被当时的外界与贵胄们视为穷乡僻壤的山沟沟中,走向全国,影响辐射到世界。
可以说,延安,她的身上,凝结了太多太多比虚构、比戏剧等更为波诡云谲、可赞可叹,使得后人大书特书的场景,一切令人惊叹的元素,都曾在这里呈现。
(三)正因如此,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与精神之都。延安的红色革命文化,便是有别于其他任何城市的文化基因与人文特色。
而这一文化基因与人文特色的物质载体,就是彰显着不朽延安精神的延安红色革命旧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延安这座圣地之城,与千万位前来“朝圣"者的期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偏离。
宝塔山周围的众多高楼,使得宝塔山不再巍巍;延河上游的水库蓄水,使得延河不再滚滚;再加上交通的拥堵,山上居住区的乱搭乱建,叠床架屋,脏乱的环境,没有上下水、天然气的居住条件……
在这种由历史因素所累积而成的低劣元素和条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下,延安城的历史风貌、圣地氛围被冲淡、被剥离、被扭曲、被挤轧……
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那些怀着巨大的心理期待来到延安的文化名人,说眼前看到的延安,与他们在文献资料、报章书籍上所看到的延安,与他们梦中的延安,心中的延安相距甚远。
(四)
2014年的春末夏初, 我们对正在建设中的延安新区进行了现场考察与走访,捕捉到了许多值得思索的路径。
谈到新区建设可以有效地疏散老城区的人口,从而留出空间,来恢复延安老城区的许多富有意义的历史遗迹。比如说延安城的老东门,可以再现烽火连天岁月中各地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就从此城门中不顾一路风尘,进入延安的情景。
看到老城门,人们一定会想到自己进入或离开了这座城市。进出的体验,城墙或城门记录并展示了这座城市,尤其是这座城市在过去岁月中的特别之处。
就在这次考察与走访中, 有关人士介绍说:现在在延安遗留的革命旧址有450多处,光市区内,就有170处左右。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一城一世界,一城一精神。在物质空前丰富,人类的精神价值选择与取向亦前所未有的挑剔与丰满的今天,只有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灵魂;说到底,一个城市的特色,实质上是文化的特色。
由此说来,延安市的红色文化遗产,就是得以使延安的红色文明绵延的重要信息载体,是延安保留其文化特征的宝贵资源。作为延安市来说,只有充分地将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展示出来,才能使其红色文脉和红色文化变迁肌理得以充分展示。
因此, 新区的开拓与蓬勃发展,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 就成为了一个相互依存的问题,成为了一枚金币的两个平面。散落在城市中的红色文化遗产,便成为保留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充分给其遗存与展示的空间,保留城市的红色历史风貌,是这座城市永盛不衰的活力之源泉;而提高这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又将新区开辟与建设的任务,刻不容缓地摆在了这座城市的管理者面前,成为当务之急。
(五)
城市是物质的载体,文化遗产是城市保留文化个性的宝贵资源。 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水上之都威尼斯、动感之都新加坡等等,无不以特色取胜。
清朝乾隆年间,学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详细记载了扬州一带的园林景观和风土人情。书中这样写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是古人对城市特色的描述。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美好城市的想象与向往,正在逐渐地趋为一致。
美好的城市,要为人们提供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让人们维持生计;人们有着能够进行社交,认识新朋友,或者独处静心的场所;有着参与当地事务决策的机会。
美好的城市,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她的宜居性。包括诸如:干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污垢、垃圾、噪声、危险和拥挤的空间相对较少,井然有序的环境,健康的生活状态等等。
总之,就是让人们感到舒适的所在。
美好的城市,应该具有可以让人们无尽幻想,暂时脱离世俗的工作和生活的神奇之地;也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兴奋的所在。剧院、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在那里,人们可以体验与感受自然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还可以不需各种各样远足与旅行,就能与异域风情不期而遇。
那么,这样美好的城市,她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城市肌理呢?
言及此,我在想,大约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组组适合生活的街道和社区,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生机盎然的绿植,异彩缤纷的花园,开放的空间,优雅的建筑,很多种类的落叶乔木,夏天,洒下一片清凉的绿荫,冬天,也不会遮挡住阳光。
在这次走访与考察的过程中,延安新区的开发与建设者们,向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形象宣传片、多媒体专题片、文字材料、口头讲述、现场观摩等,展示了延安城,特别是延安新区未来的图景与蓝图。在那里,我便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与远景。
新闻推荐
新学期的脚步越来越近,孩子们陆续开始为自己购买书包、文具和各种教辅书籍,为开学做好充分准备,西安的书店、箱包店、文具店的生意显得异常火爆。图为在西安一家书店里家长陪着孩子精心选购教辅...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