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齐如山提出:京剧并非北京故有产物,亦非常人所言出自安徽(徽班)、湖北(汉调),其真正来路系起自陕西汉调二黄。建国初期,著名京剧大师程砚秋两度赴西安考察戏剧,在其考察研究成果《秦腔源流质疑》及《人民日报》刊载给周扬的一封信等文章中,认为陕西历史上前后有两个秦腔,前秦腔即由魏长生等艺人传入北京,与京剧同类的陕西汉调二黄剧种,并认为“陕西汉调二黄是京剧之祖山"和汉调二黄确有“很大研究价值"。
戏曲史论专家朿文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二十年的考察论证,其论文《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获第二届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一等奖),以大量证据证明京剧的主调声腔源于陕西汉调二黄,流传全国的40多个“皮黄"腔系剧种,与陕西汉调二黄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此,保护汉调二黄剧种对于研究京剧和“皮黄"腔系剧种的形成和对于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走向的研究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汉调二黄诞生于古都长安, 明末清初以秦腔之名流传各地, 有的与当地音乐语言结合,成为新的品种,有的如广东西秦戏保持原名原貌保留至今。陕西的四大地域流派中, 关中派在乾隆年间西安一地就有36个班社,中华民国元年西安鸣盛学社出科山鸣歧、刘鸣祥、叶鸣英等200余人,后有庆义社和1950年的大众社以及1959年陕西省戏曲学校二黄班75名学员。 商洛派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有科班善庆班、茂盛班、同顺班等一直延续至建国以后。汉江派(汉中、安康)自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胜班在安康紫阳县蒿坪东明寺乐楼破台演出后,乾隆中期又有泰来班驻足紫阳。嘉庆十年(1805)前后杨金年(张保儿)在汉中学戏。嘉庆二十年(1815)杨履泰、杨金年在西乡开办科班,首科“鸿"、“来"二派。出科的查来松继杨之志又继办科班,与其后人一起,共办十六个字派科(靠)班,艺人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因此,杨金年被誉称“陕南二黄传带祖师",查来松被川、陕两省艺人誉称“查师爷"。(安康市文化文物局)
新闻推荐
8月8日,第6个全国“全民健身日"西安市新城区文体局举办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暨新城区“人防杯"第八届社区趣味运动会。来自新城区9个街办61个社区的500余名群众参加活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