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王珠珠的人物画
简 历
王珠珠,河南新乡人,生于西安。199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 攻读人物画,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管理学博士; 科研处副处长;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文忠
“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开元盛世令人神往……"一曲《梦回唐朝》荡气回肠,意境深远,道出了现代人的心声,越是置身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里,却越是对古代简单、安逸生活境界的向往。
人类文明之所以得以传承,就是因为人的本能就有思想的记忆。 怀古幽思,追寻往昔,便是这种记忆最艺术的体现。 当历史成为久远的时候,它却可以复活。令人惊奇的是,它往往会淘洗掉许许多多故去的斑驳泥沙,而只把亮丽的光影诗一般地留下来。“唐时明月汉时关"所承载的历史沧桑,该是曾经多么辉煌厚重的生命乐章。正是这种记忆,造就了中华民族文明几千年来不曾断裂的延续。读珠珠的画,我并没有问过她为什么多选择唐仕女题材为创作对象,但我思考自幼即深受中华文明熏陶的她,内心肯定包容着一个广阔无限的审美世界,虽然身处现实社会,而心之所托却在尘世之上。
看她的画,像她的名字一样感受:画面简单,韵意莫测,简单的笔调,巧妙的构思,表现出令人回味和不同凡响的深刻意境。大唐盛世年间羽裳天影的遥远年代,在看画时不经意间被激活了。画中美人大多眉目清秀,纤丽淑婉,体态轻盈,衣带飘然,可谓妙笔传神,将美女娇小清俊、气度高古的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曾看过不少同类的绘画作品,目光从上面划过,不会驻留,就像匆匆赶路一样,但读珠珠的画,如同欣赏鲜亮风景一般,目光会被紧紧勾住,虽然她的画很少有刻意渲染的意味,却让人能自然地走进去,不由让人叹服她笔下的力道,叹服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与姿彩。
毫无疑问,珠珠的画是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但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因此,她的画多以写意笔墨与现代丰富明快的色彩相结合的画风为主。如《赏花图》、《夜行》、《杨采儿》、《谢阿蛮》、《吹萧仕女图》等。这些作品,在构图上注重块面和留白的处理。 我们知道, 中国画强调留白, “无"就是“有",在珠珠这些画面里, 中国画的“白" 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中国画的灵魂自然地附到作品之中; 而在画面设色上, 非常考究,和古人不同,她强调了色彩的表现, 借鉴西画表现手法, 画面既保留了亮丽而稳重的色彩, 又不失中国画的墨彩神韵, 她在努力营造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环境又相得益彰。 同时, 珠珠的画以线写形的特征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纵横交织的每一个线条都是那么有生命力, 那么耐人寻味;而有关珠珠在这方面的探索, 我觉得放在当下中国画创作背景中去看是有启示意义的。 为什么这样说? 众所周知,几十年来中国画的教学模式深受西方绘画体系的影响,由于这种方法过分强调照搬式对景写生与素描明暗关系法, 不仅使笔墨的表现性受到很大的压抑, 而且使“借形写意" 的优秀传统丧失殆尽,这种弊端特别是在近些年的中国画坛上不断被人提起, 珠珠的画正是继承中国绘画“借形写意" 优秀传统的最好创作实践, 同时也符合当代人的浪漫情怀和审美需求。
我想,所谓的艺术个性与艺术的审美趣味,既是文化教育的结果,也是特定文化大背景的必然。珠珠的这种绘画风格与她成长成才的道路有着紧密的关系。珠珠生长在具有浓郁唐文化底蕴的西安,她的父亲王金岭是位国画名家,自幼她就深受艺术的熏陶。大学期间,她又得杨晓阳先生的悉心教导,或临摹或写生,为她艺术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她学艺过程中,又常与著名画家张之光、王炎林等人谈艺论画,聆听前辈们的教诲,深得艺术家豁达大度气质。耳韵目染,她骨子里渗透着很浓的精英意识,走的是传统的路子,学的是“士"的范儿,她已把生活泛艺术化。同时,她从前辈老师那里,不仅仅继承了传统,而且认识了传统。在珠珠的观念里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创新,传统的用意法则在今天仍是中国人物画中最奇妙的特征,以至她的画作也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一贯追求的这种创作理念。
读珠珠的画, 无论是沉湎遐想的古典少女, 还是纨扇嬉戏的古典少女, 都有某些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我想她的本意还是让生活在繁纷浮躁社会里的人们归于平淡平和, 去追忆一种只有理想王国才有的精神净土, 而这种理想境界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鹏)9月22日,来陕调研的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一行在省政协召开座谈会,就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了交流。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雷涛出席。近年来,陕西省在...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