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星
“何老不光是令我尊敬的恩公,又是我永远的恩师,他在世时对我的每一次教诲,如今都积成了我对老人无限的愧疚和不安,在世不珍惜,逝后长已矣"!于振莲感慨地说。
何海霞(1908—1998),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于振莲1950年生于山东文登,初中毕业就随父母举家迁往西安,在西安有幸嫁给了何海霞先生的三儿子何柏林为妻。那时,她只知道何海霞就是自己内心尊敬的父亲,却不知他是一位受世人敬仰的人民艺术家、国画大师。一天,何老问她:“振莲,你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忙啥?"振莲不知所措地回答道:“除了上班就是料理家务。"接着,何老就说:“你有空跟着爸爸学画画吧。"这突如其来的关切让她不安和茫然,她拒绝道:“我什么都不会,怎么学。"何老更加坚定地说:“那更好,你现在就是一张白纸,只有啥都不会的人最好教。这样,你先学着画圈圈,画线线"。因为无法拒绝何老的慈祥和善意,于振莲就这样,开始了她从未梦想过的绘画之路。那年她27岁。
之后于振莲的业余生活终于有了方向,那就是在何老的指导下学绘画。何老要求,画线条要画出头发丝的细,画圆不能画成鸭蛋的圆。何老经常在西安周边外出写生,她一有时间就跟着去,有次在周至的楼观台,那里参天古木,虬根盘结。何老就站在古树跟前说:“画树难画根,如果树根画好了,树杆、树枝、树叶都能画好,把树一定要画好,画山水必定要画树"。那时,何老住在人民大厦的院子,院子里有个花园,每当我和丈夫看他时,他就坐在小板凳上教我画玫瑰或牡丹。何老对画画的执着和精益求精感动了于振莲,慢慢地她也养成了一丝不苟的绘画意识。
何老告诉她:“画画不要贪图全、大,只要抓住其细节即可,小纸画大画才是水平,有些人用大纸却画了一张空洞无物的画,此法不可取。画荷叶要有取有舍,把它最好的一面画出来就行,这叫画眼。画画不能追求名利,只要你认真把画画好,哪怕有一天用你的画换一双袜子穿就够了。丈夫柏林健在的时候,常常有人登门求于振莲的画,于振莲有求必应。但有朋友就说:“于老师你傻呀,谁要画你都给呀,这样你就不值钱了。"她似乎由原来傻傻的突然变得聪明了似的,回家就告诉了丈夫,丈夫也是一位文化人,就温和地说:“你以为你是谁,千万不能摆谱,只要有人要,就是对你的欣赏和抬举,爸爸当年说能换双袜子,我看用你的画能换袋盐回来就够了。"从此她抛名利于脑后,潜心研究绘画。遵循何老的教诲,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宗旨。终于在一些画展中崭露头角,自然的被大家认可,并被一些业内人士看到了“大风堂"的韵味。何老多年追随师父张大千,完全继承了“神往之清,丽雅之韵“的妙笔意境。于振莲也不示弱,以张大千与何海霞为宗师,潜心研究“大风堂"的画风及其特点。采访期间,她向笔者展示了几幅她的精品之作,一一讲解其意境和用笔,其中一幅“不染淤泥君子风",似乎在隐约中看见了当微风徐徐吹来时,那摇曳的荷花、荷叶随风摇摆的动感与姿态,画出了荷花飘逸出淤泥不染的瞬间之美。
于振莲如今年逾花甲,她现在的心态很好。何老在世时,每画完自己满意的一幅作品,会长久地对着这幅作品在那哭,那时她不理解,可现在,她同样也会对着用心画出来的作品,在那激动半天,一幅好作品就像是自己由怀孕、分娩、养育、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样,怎能不充满感情呢?怎能不令人激动呢?
何海霞老人的生活照就挂在她家既能在书房看见也能在客厅看见的墙上。老人与世无争,慈祥淡然的眼神时刻注视着她,不管在画室作画还是在客厅会朋友,她都会对着何老长叹惋惜,总有种对不住老人的遗憾油然而生。
何老后来回北京,有次她去看望老人,老人寒暄家里之后,便问:“把画拿来让爸爸看看!"于振莲突然由激动变得怯懦,低声回答没有带画。何老也由原来的温和变得凶起来,厉声说:“几千里路,你不带画,你跑北京来干啥?"于振莲自知错了,一句话也不敢反驳。然后,何老还是写了两张纸条,让她去找这两位北京名画家,让他们去给于振莲指导,她去找了画家王明明,把纸条也给了人家,可有一张宝贵的纸条至今还保存在她的手里,上面写道:“正雍学姐,今介绍儿媳于振莲请教画法,望您不惜精神给予指导,同学何海霞。"由于当年她对北京不熟悉,时间的关系没去找画家正雍,回到家,又遭到了何老的批评。虽然何老很生气,但在背后还是耐心地指导着她,后来,把她的画拿给有名的叶浅予、贾友福老先生看之后,何老回信称,我让北京的一些画家看了你的画,有长进,爸爸很欣慰!并多次写信说,北京要横画多,主要给饭店用,有空闲时间画些横画使用。可是,于振莲作为一位母亲、妻子的多重身份,把精力全倾在了家庭的繁琐事务上,辜负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只能遗憾终生了。
何老一生离不开手中的笔,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打成反动文人下放到富平县的庄里镇,有次她和丈夫去看老人,老人面容清瘦衣着简朴,仅穿了条大裤衩和背心,但始终不停下手中的画笔,他告诉于振莲,画画不走捷径就是捷径,人的性格、品质、心胸决定你作品的高度。这一切于振莲铭记在心!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丈夫何柏林撒手人寰,她郁闷了,整整两年时间不画画也不与人交流。后来,一位朋友看她心情不好,对她进行了开导劝解,同时于振莲想起何老当年被下放改造时的坚强,这才试图再次拿起手中的画笔。用她自己的话说:“何老硬是把我逼出来了,他说你不学一技之长,等你老了,你就是一位只会说家长里短的老太婆。"她家的墙上挂着何海霞老人为她写的几幅字,其中一幅专门写给她和丈夫的“业精于勤"四个大字,何老73岁那年并特意用她的名字写了一幅嵌名联,“晨起振衣千仞岗,月下莲溢十里香"并题款振莲三媳存,其中“振衣千仞岗"出自魏晋·左诗《咏史》一句。鼓励儿媳晨起须站在极高的山岗上整饬衣服,抖落衣服的灰尘,寓意其一种自由、宽宏、有高度的人生态度,如此才可“莲溢十里香"。足以说明何老学识的渊博和对儿媳成才的期望!
于振莲没有辜负老人。岁月的沧桑洗礼,于振莲虽然也变老了,可她始终坚守何老对她的谆谆教诲没有变,她追求艺术的恒心没有变。如今她也算小有名气。经常有人上门求画,她都能满足大家,有些人还想拜她为师,她自谦地说:“我现在还画不好,还带你,不把你带糜子地里才怪哩?"有人求画,要求于老师现场作画,想看看于老师画画时用笔和腕力及现场的气息,她满口答应。求画者现场感受到了于老师的谦和与画工的凝练,赞叹不已!其实,她的软肋在哪?于振莲自己清楚。何老当年就说你要把你的字好好练练。时至今日,于振莲都惭愧自己的毛笔字太丑。她也觉得题款很重要,可给作品锦上添花,于是她下定决心要提高自己毛笔字的水准,这也许是她对自己又一高标准严要求的开始。
于振莲与笔下的莲花结缘后,曾经有人问她:“你是因画荷花而得名振莲,还是从小就叫振莲。"于振莲一时不敢冒然回答,回家问父亲,父亲说:“因为你出生在农历的7月,正是莲花盛开的季节,便起名振莲"!看来,于振莲命中注定就与莲花有着不了的人生情怀。然而,这一切又得益于成为何老可遇不可求儿媳的缘分。
新闻推荐
略阳政协专题协商生态保护本报讯(通讯员成美华)近日,略阳县政协召开十二届十三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会议听取了关于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通报和视察情况的汇报。针...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