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芸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西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工作,全市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健康、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亮点。
经济指标增速超前
今年以来,西安市坚持二三产并举,着力破解工业短板,以加快渭北工业区建设为主抓手,以三星电子、比亚迪等重点企业为带动,大力引进和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智能制造、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朝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升级。重点项目带动26个工业行业实现增长。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38.09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30.97亿元,增长12.3%。
面对新常态,西安主动作为,经济整体运行平稳。今年前十个月,工业26个行业实现了增长,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其中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总额增速居第1位。
西咸新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第四军医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宜家家居项目、国际物流巨头普洛斯开工建设。咸阳博物院、崇文重点镇安置房、保障房等投资进度加快。前三季度西咸新区投资达800亿,增速达42.2%,将成为西安一个新的增长极。
今年以来,在不利条件下,西安市消费仍保持较高增速,主要是零售业稳定增长。其背后是消费环境的不断优化,市民社会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强。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1821.50亿元,同比增长13.1%。消费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西安市进出口依然增长强劲,外贸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10月,西安进出口总额203.65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在副省级城市中增速居第1位。
1-10月,西安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4.17亿元,同比增长17.7%,较1-9月提高0.7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16.32亿元,同比增长15.6%。在副省级城市中增速居第6位。同时,在财政增速有所回落的条件下,前三季度西安民生支出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80.1%。
重点项目成引擎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西安力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尤为明显。
记者从西安市发改委获悉,截至11月底,西安2014年市级重点在建项目555个(调整后),共完成投资2045.8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1.72%,较去年同期净增投资327.71亿元。其中,由46名市级领导分工联系的146个项目完成投资965.43亿元,达到年计划的112.77%。5个全省公示的省考产业项目共完成投资219.57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3.18%。重点项目的总量、增速和完成比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位于前列。
展开上述重点项目建设的“成绩单”,服务业类项目的表现尤为“抢眼”。从重点项目的类别来看,上述555个项目中,214个服务业重点在建项目截至11月底完成投资达到788.67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09.5%,在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居民就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项目为例,目前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已超过110%。上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有食品、果品水产、商业、粮油、综合配套等多个片区的综合性农副产品物流、交易平台,预计可实现年交易额300亿元,年上缴税收10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间接带动50万人就业。
弥补工业发展短板,是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今年前11个月,西安重点项目中的187个工业类重点在建项目,共完成投资448.38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0.8%,投资完成比例在各类项目中位列第一,工业在全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由2012年的10.8%提升到目前的21.9%。“工业短板”得到显著弥补,二、三产“两翼齐飞”的态势基本形成。
记者还从西安市发改委了解到,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韩国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项目目前已累计实现投资28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72亿元并投产,预计一期完全建成后,可形成年660亿元的销售收入,聚集16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吸引上万人就业。
新闻推荐
拓宽渠道服务常态化营造温馨家园 ——省科协开展多项活动庆祝2014年“中国科协会员日”
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呼燕为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2014年中国科协会员日陕西主场活动表彰“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获奖人员2014年中国科协会员日陕西主场活动现场召开科技工作者座谈...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