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铁高炉
近年来,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渭南市变下行压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动力,推进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引领渭南经济发展步入提质增效的时期。近日,华商报记者围绕“渭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取得的成效及新常态下渭南本地工业企业如何发展”等问题,专访了渭南市副市长刘新兴。
现状
工业成渭南经济发展重要支撑
华商报:刘市长,您好。近几年来,渭南按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的思路,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抓手,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您能否介绍下经过调整后,渭南目前的产业结构具体情况?
刘新兴:截至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883.5亿元,同比增长8.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8.4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06户,龙钢集团、金钼集团两户企业产值均过百亿。2014年工业占全市GDP的47.57%,工业成为渭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以来,我们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带动相结合,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升级换代腾出了发展空间,撬动了一批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环保、节能高效、技术改造等生产领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此外,我们还大力推广传统产业应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视共性技术研发,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培育传统产业新兴业态。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已形成太阳能光伏、LED光电和增材制造(3D打印)等产业体系,培育出陕西拓日新能源、西安重装渭南光电、渭南高新区海泰新型电子材料、渭南大明新能源等一批骨干企业。
问题
工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
华商报:渭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确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么在这一系列变化中,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刘新兴:在实现较快增长速度、快速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逐步产生并累积起结构不协调、资源消耗高、要素投入粗放、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缓慢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在新常态下对渭南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性化。
从产业占比角度看,总体上呈现“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滞后”的态势。全市工业结构属于资源依赖型结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严重;内部结构仍不合理,重工业比例过大;食品、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广而不精,多而不专,产业层次不高;新兴产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足,电子制造、软件等高新产业几乎是空白。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陷入“资源陷阱”。高耗能行业仍然是工业的主要推力,煤炭行业受价格下跌等问题的困扰,产销困难,而部分煤企仍抱有以往暴利时代的幻想,坐等形势好转,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困境
结构矛盾制约全市经济发展
华商报:从目前来看,您认为制约全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因是什么?
刘新兴: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仍以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和公共服务性支出为主。经济经过快速发展期后,结构矛盾已经是制约全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现代服务业明显滞后,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科研开发、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对二、三产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支撑不足。工业在GDP中的占比已达到工业现代化中期阶段的标准,但产业层次离现代化标准还有不少差距。尤其是近年来工业发展受经济形势影响之大、涉及面之广、发展速度下降之快、停产企业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
出现这一局面,根本原因是渭南市工业过度依赖资源、大量消耗能源、技术创新不足,造成的结构性矛盾的长期积累。过去以传统产业高消耗、高排放换来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工业运行效益低、结构差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偏少,技改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
未来
仍需紧握发展这一“总开关”
华商报:在新常态下,渭南工业企业将如何发展?有啥新的思路?
刘新兴:目前渭南面临的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三期”。首先,新常态下渭南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全市需要从思想上、措施上适应新常态,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在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发展质量的提质升级。
其次,渭南的工业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我们必须彻底摒弃过去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做法,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此外,工业经济发展还在“关键期”。工业经济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长期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经济的突破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新常态下渭南工业仍需牢牢把住发展这一“总开关”,统筹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举措,创新指导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以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为重点,坚持“把壮大工业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把调优存量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把培育重大增长源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途径,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把有效投入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把企业帮扶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华商报记者 田方昊 宋蓓蕾
渭南20强工业企业巡礼
2014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萎缩的严峻形势,渭南全市各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工业稳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3%,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值超过百亿元、30亿元和20亿元的20户企业,当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077.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21%,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为了形成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即日起本报开设渭南20强工业企业系列报道专栏,展示20强工业企业的发展与成绩,为企业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促进渭南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近日,尼泊尔的地震导致很多在当地旅游的游客不得不提前结束行程,返回家乡。出境跟团游,遇到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由谁来负责?自由行前往国外,遇到麻烦又该怎么办?旅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