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倩
“我们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这次棚户区改造,我们总算是盼出头了。”近日,家住自强东路的史女士说,政府对棚户区进行征收安置,将彻底改变他们几代人“蜗居”的现状。
位于自强路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的棚户区房屋多数为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自建房,抗战时期,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大量难民沿着陇海铁路涌入西安迁居此地,于是,形成了连片的“道北”棚户区。5月6日,西安站改工程北广场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征收工作,东起太华路,西至西安车辆段家属院西围墙,南起陇海铁路线,北至自强东路的房屋将于今年年底全部拆迁,总占地面积425亩,涉及3041户被征收人。
道北人渴望改善生活 又不舍老宅记忆
近日,记者来到即将拆除的棚户区太华路街道笃臣巷社区,一片参差不齐的瓦房映入眼帘:低矮破旧,搭建无序,不少墙体已经倾斜,房间距很多都不足1米。小巷主道两旁垃圾随处堆放,一旁露天厕所破败不堪。据了解,这些年限久远、质量堪忧的自建房,多数已为危房,由于缺少必要配套设施,卫生条件十分恶劣,数十年来,这儿的百姓在行路、吃水、如厕、雨涝等问题上苦不堪言。
在棚户区住了近70年的沈秀兰大娘,今年88岁,她说这里留有她许多回忆,童年她就跟着父母兄妹扒火车逃难到西安,后随铁道工丈夫定居于此。老人感慨地说:“这里的3000户居民还是希望能有更好的居住条件,大家还是想住上楼房。”这次,沈大娘分上了两套房子,她很满足,她说:“现在能领上1600元的退休金,还能分上新房子,真是不敢想象,和以前受的罪相比,现在的日子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同属河南移民,20年前,童家巷的刘大爷从河南山阳老家来到西安,在“道北”扎下了根,他说,道北人诚实,厚道,作为道北人,他们全家都感到很自豪。近年来,随着家门口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落成,越来越多的人来观光旅游,刘大爷感到又自豪又难过,觉得环境脏乱差,经济发展落后,与周围“格格不入”。他期盼这里能全面改造,跟上周围发展步伐,过上更好的生活。
征收奖励优惠力度空前 安置楼环境吸引住户
为使西安站改工程北广场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安置工作顺利开展,2014年9月,新城区就先行成立了指挥部,设立太华路项目部和自强路项目部,并组织完成了房屋调查登记与公示工作,制定和公布了《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实施方案》。
征收工作效率高,进度快,和新城区建设局制定的《火车站北广场棚户区改造项目奖励优惠办法》密不可分,据区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奖励优惠办法》是近来的西安市各区县棚改项目中最大让利于民的《办法》。包括有:住宅产权调换不找差价;异地安置奖励按政策最高限结算;最小户型定为套内面积48平方米(原市规定为40平方米);过渡费中的临时安置补偿费,按双倍金额结算等一系列优惠措施,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例如,被征收户房屋建筑面积为71平方米,套内建筑面积测量为64.53平方米,按西安市现行的征收补偿办法,能调换套内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安置房一套,但还需另缴纳41996元。如按新城区这次制定的《奖励优惠办法》评估,被征收户除了能调换套内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安置房一套,还能再领取补偿金71716元,前后算下来能获利11万多元呢,老住户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
据介绍,位于华清东路原东站货场的新建安置小区,完全按商品房标准建设,10栋高层住宅楼配套齐全,且设有幼儿园,健身广场等,居住条件非常舒适。
征收工作结束后,西安站改工程北广场棚改项目将实施建成北站房和北广场,并通过高架候车室将南北站房连通,形成双广场、双站房、双通道格局。西安站规模将由目前的6站9线扩充至9站18线,候车面积将由7000平方米增至3万平方米以上,日发送旅客数由7.7万人提升至10万人左右。70载变迁,有关道北移民交融、文化交汇的史书将翻开新的一页……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景鑫记者李向红)7月6日晚,“全球新财富论坛”民族管弦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西安音乐学院为论坛举办了民族管弦音乐会。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等外国政要观看了音乐会,并在音乐会前与...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